各种“主义”

来自个人维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书记誊抄.png 这个页面是从同名书籍誊抄过来的。

以作学术等研究

 [隐藏各种“主义”
各种主义封面.png
“献给我的儿子汤姆,一个名副其实的语言大师”
作者(英)约翰·安德鲁斯(John Andrews)
译者徐龙华
原名Book of isms



目录

 [隐藏

关于本书

“经济学人”系列丛书之《各种“主义”》收集了四百多个以“ism”结尾的词汇。这类词汇通常包含宗教名称或哲学学说,如新教(Protestantism)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 ;艺术流派或文化传统,如古典主义(Classicism);某种行为方式,如英雄主义(Heroism);某些歧视或偏见,如性别歧视(Sexism);甚至是医学术语,如侏儒症(Dwarfism)等等。本书语言简洁精炼,信息量丰富,是一部让人增长见识的小书。

约翰·安德鲁斯(John Andrews)

“经济学人”资深驻外记者、编辑,为其撰稿近三十年。曾驻中东、新加坡、香港、华盛顿、洛杉矶、布鲁塞尔及巴黎等地。

序言

什么是“ism”?词源学家追根溯源,通过中世纪法语和拉丁文,发现英语中“ism”三个字母来源于希腊语以“ismos”结尾的词汇。词源学家说这三个字母是一个极为百搭的后缀:将它们加到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后面,或者加到一个动词词干后面,或者加到语言学家喜好的事物后面,那么你就增加了一个词的含义、区别和神韵。terror(恐怖)变成了terrorism(恐怖主义),global(全球的)变成了globalism(全球主义), baptise(施洗礼)变成了baptism(洗礼)。创造性的做法是将“ism”加到所有类型的词汇后面。例如,Bushism(布什主义)指的是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乔治·W.布什常误用字词的情况。与“布什主义”具有相同语言形式的词还有“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但这些词的概念完全不同。对于里根先生、撒切尔夫人和马克思先生来说,他们的“主义”界定的是其政治和经济思想;虽然也存在布什的思想学说,但他的“主义”只是形容其口头语的怪癖。
语言纯正癖者可能认为,所有的ism词汇应仅限于宗教思想、哲学流派、古怪的社会风气或科学和医学的奥秘。但我们的做法更加宽容:我们之所以收录“布什主义”这个词,是因为它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涵义,与“马克思主义”这个词一样清晰。schism(宗派分裂)一词亦是如此。准确地说,这并不完全是一个ism词汇(后面三个字母不是后缀,而是词干的组成部分),但这是一个丰富的小词,许多宗教“主义”正是由一个宗派或另一个宗派产生的。既然收录了schism这个词,那么prism(棱镜)也必须收录进来,尽管这个词本质上肯定不是那么有趣。
在英语中,“ism”词汇至少从十七世纪末期开始就存在了,其数量逐年增加。达达出现之前,“达达主义”并不存在——达达直到1916年才提出;“达尔文主义”也不可能在达尔文之前就存在。大多数的“ism”词汇与“ist”(者)存在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者(Marxist)是信奉马克思主义(Marxism)的人;加尔文教徒(Calvinist)是信奉加尔文主义(Calvinism)的人。但这种关系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词源学家来说,没有“词源主义”这个词,对于语言学家而言,也没有“语言主义”一词。然而,幸运的是,在英语国家中并没有一个相当于法兰西学院的机构来确定什么词是合理的,因此不能阻止任何人来创造出一个“ism”词汇,并将它奉上大众常用词或者学术性词汇的圣坛。也许我们很快就会谈论facebookism(脸书主义)了。
套用匈牙利裔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卢卡奇对苏联解体的判断(他把民族主义作为例外),我们的“ism”会变成“wasm”[1]吗?我们希望不会如此。“ism”词汇让我们获得新知,受到教益,有时甚至逗我们开心。这本收集了四百多个词汇的小册子就是一个让它们“活着”的不大不小的尝试。

A

Abolitionism 废奴主义
发生在欧洲和美洲,旨在结束奴隶制的一场运动,包括废除在十五至十九世纪期间,贩卖大约一千五百万非洲人到美洲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英国废奴运动由贵格会于1783年发起。在英国国会议员、热心的废奴运动代表威廉·威尔伯福斯(1759-1833)的推动和影响下,1807年英国在大英帝国境内将贩奴定为非法(但直至1834年,拥有奴隶仍然是合法的)。法国在1795年的宪法中谴责了奴隶制并将废奴载入《人权宣言》,1848年法国继英国之后也废除了奴隶制。美国废奴运动可以追溯到1688年贵格会反对奴隶制的请愿,但其成功可以说是逐步取得的:十九世纪初北方各州废除了奴隶制,1808年进口奴隶被定为非法,但南方各州将奴隶制视作它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方式,由此爆发了惨烈的南北战争(1861-1865)。随着南方战败和之后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美国于1865年12月正式废除奴隶制。从法律上说,当今世界已无奴隶制;但实际上,据联合国的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两千七百万人仍生活在奴隶制下。
Absenteeism旷工
指工作缺勤的情况。雇主为此经常抱怨,将劳动力的缺勤率与工会成员联系起来。无聊可能也是旷工的一个原因。
Absolutism 绝对主义
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绝对主义宣称某个核心人物具有无限权威和君权,例如君主不受议会、法官或神职人员的制约。一如1643年至1715年统治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一句名言:“朕即国家。”十六至十八世纪,欧洲君主的合法性来源非常简单,即“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的授予。现代的独裁者也运用绝对权力,但常常声称自已是民主的代表。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绝对主义认为诸如真理等某些价值是永恒不变的。相对主义者的观点则并非如此(参见相对主义)。
Abstract expressionism抽象表现主义
一个非具象的艺术流派,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于纽约,强调自发创作——如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在“行动绘画”中,随意将油彩泼溅或滴到整块画布上。除波洛克之外,其他主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还有美国的马克·罗斯科(1903-1970)与荷兰裔的威廉·德库宁(1904-1997),但他们的风格迥异于波洛克。这一纽约绘画流派最初受逃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画家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和诗人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等人的影响非常大,它将战后艺术世界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Absurdism 荒诞主义
一种哲学,与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密切相关。荒诞主义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毫无意义和非理性的世界,任何寻找秩序和意义的行为都是荒谬的。荒诞主义源自十九世纪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但经由阿尔及利亚裔法国哲学家、作家阿尔贝·加缪(1913-1960)的随笔《西西弗的神话》而得到普及。大部分现代戏剧都深受荒诞主义的影响,“人生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观念吸引了从欧仁·尤内斯库( 1909-1994)到哈罗德·品特(1930-2008)等剧作家。
Aestheticism唯美主义
十九世纪后期出现在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一场文化运动,主张艺术只为美而存在—正如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1792-1867)于1818年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该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审美标准应独立于道德或效用。爱德华·伯纳-琼斯(1833-1898)、丹特·加布里埃尔·罗塞蒂(1828-1882)等英国前拉斐尔派艺术家是该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们反对约翰·罗斯金(1819-1900)和威廉·莫里斯(1834-1896)关于艺术必须与道德关联的观点。
Afrocentrism非洲中心论
一种将非洲乃至非洲黑人的任何遗产置于世界中心的观点。非洲中心论的概念主要由非洲裔美国人,如学者W.E.B.杜波依斯(1868-1963),为反抗西方通过殖民主义或奴隶制对非洲几代人的压迫而提出的。“非洲中心”这个说法大概产生于1961年或1962年,或许是因为杜波依斯在给《非洲百科全书》的一份建议中提出:这会是一本“问心无愧的以非洲为中心的书,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并非无足轻重”。2000年,美国学者莫莱菲·凯特·阿桑特(1942年出生,原名为亚瑟·李·小史密斯)在利物浦大学做了题为“非洲中心论:在新千年迈向对非洲思想的新认识”的讲座。到二十世纪末,非洲中心论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黑人研究的共同主题。
Ageism老龄歧视
指依据年龄对老年人的歧视。这个词是1969年由美国老年病学家罗伯特·巴特勒创造的,自此成为政治正确词汇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随着预期寿命提高、出生率降低,西方民主国家老年人的投票权增加了。对此,许多国家政府均通过立法,禁止强制退休年龄和其他类似“年龄歧视”的措施。从文化上看,老龄歧视似乎植根于崇尚青年的西方文化中,西方政治家往往在四十多岁时就当选国家领导人;相比之下,东亚国家的老人更受尊敬,包括在政治领域中。
Agnosticism 不可知论
严格地说,不可知论指人无法了解超越其实际经验范围的任何事物,通常指人不能证明或否定上帝的存在。“不可知”这个词(在单词gnosis前加表示“没有”、“非”的前缀“α”构成,gnosis在希腊语中表示“知识”)由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于1869年最早使用,作为对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有神论无神论的否定。无神论者往往认为,不可知论者只是缺乏勇气否定上帝的存在;不可知论者反驳说,他们在智识上是诚实的。
Agrarianism农耕主义
一场运动,认为土地耕种——而不是工业化耕作——比基于城市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更能带来快乐和令人满意的生活。在中世纪,农业社会可能是常态,但今天农业社会只能与世隔绝地存在:比如美国的阿米绪人[2]、梅诺派[3]或嬉皮士公社。二十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创建了农民党,但农民运动获得政治权力的唯一实例是1975年至1979年柬埔寨波尔布特(1925-1998)的红色高棉实行的独裁统治。即使假设农耕主义具有所有的吸引力,城市化生活的趋势也似乎不可避免: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8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Alarmism危言耸听
发出不必要或者夸张的警告。杞人忧天者可利用的机会数不胜数:恐怖主义、疾病和自然灾害都会引起人们的悲观情绪(参见悲观主义),但预言最终都不准确。例如,在2000年世纪之交人们担心千年虫问题将引发计算机系统崩溃,或者萨达姆·侯赛因(1937-2006)滥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西方的危险。“狼来了”是形容危言耸听的一个常用习语。然而,危言耸听的人并非必然就是错的:根据希腊神话,卡桑德拉的诅咒能做出准确的预言,却从来没有人相信。
Albigensianism 阿尔比派
一个异端的基督教清洁教派(参见清洁派),蓬勃发展于十二至十三世纪的法国南部。教派名称来自阿尔比镇,虽然阿尔比派的主要中心是在阿尔比镇南部的图卢兹。该教派否认罗马天主教会的牧师职能,信奉摩尼教关于精神善与物质恶的二元论:上帝与恶魔;光明与黑暗。阿尔比派推崇包括独身在内的极端禁欲主义,并将教徒分成两类:信徒和“完美者”。只有那些能够满足该教派严格标准的人才是完美者,当然这部分人是少数。
阿尔比派的兴起,部分原因是他们与腐败的天主教会形成鲜明对比,但1209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十字军讨伐他们,许诺将战败的阿尔比派的土地赏赐给法国北部的盟友。十字军讨伐历时二十年,非常血腥,以毁灭普罗旺斯文明和法国国王取得朗格多克地区控制权而结束。随后,在教皇格雷高利九世领导下,由多明我会的教士对阿尔比派进行调查,结果是该运动遭到永久镇压,也标志着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宗教审讯的开始。
Albinism白化病
由于先天缺陷,人体内缺乏黑色素,导致皮肤呈现白色,眼睛通常呈现蓝色,但偶尔呈现红色。该术语由拉丁语albus而来,意为“白色”,起源于十八世纪初,葡萄牙人在非洲黑人中发现了白化病人。白化病也可见于鸟类和动物,但白虎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白化变种。
Alcoholism 酗酒(症)
指对酒精饮料上瘾,饮酒过度,有时与精神疾病相关。美国国家酗酒和药物依赖委员会将酗酒定义为“一种主要的慢性疾病,特点是对饮酒缺乏控制,专注于药物酒精,即使有不良后果仍使用酒精,以及扭曲人的思维认知”。二十世纪下半叶,将酗酒定义为一种疾病而不只是一种行为模式,变成一种流行观点,但这种观点并未被普遍接受。当然,酗酒易导致肝脏疾病等健康问题是很明确的。
Altruism利他主义
一种认为个人有为他人谋福利的道德义务的学说。该词是十九世纪由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创造的。利他主义是基督教、锡克教等许多宗教的基础,其反面是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可问题是该如何定义“福利”,尤其是当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或者施善者与受益者产生意见分歧时。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美国例外论
这个概念根源于十九世纪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 1805-1859)对美国的赞美性评论:美国是一个拥有民主、机遇和移民的国家,在世界上地位独特。正如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1874-1936)所指出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建立在信条上的国家。这一信条是通过《独立宣言》以教条甚至是以神学的方式阐明的”。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受到政治学家青睐的术语既有宗教根源(如十七世纪美国“应成为山巅之城”的隐喻,十九世纪美国“昭昭天命”的理论),也有社会根源(美国是多种族的大熔炉)和环境根源(美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不为所动的讽世者指出,许多国家都认为自己是独特的。批评者认为,美国例外论不过是金戈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一个借口而已。
Anabaptism 再洗礼派
激进新教徒持有的一种教义,认为洗礼—表示加入了基督教会——应仅限于成年人,反对大多数基督教教派对婴儿施洗。最初被主流基督教教徒以嘲弄的语气使用的这个词,由拉丁语anabaptismus“第二次洗礼”而来,而拉丁语又来自希腊语ana和baptismos,意为“再,重新”和“洗礼”,英语中最早使用是在1532年。第二次洗礼是给婴儿时已经受洗的成人皈依者施洗。再洗礼派教徒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派,寻求效仿最早的基督徒。他们反对婴儿洗礼,认为婴儿不知道善恶,因此不能悔改和接受洗礼。他们为了抗议苏黎世市政委员会要求所有未洗礼的孩子受洗的法令,于1525年首次为改信者施行洗礼。这些被称为瑞士兄弟会的特殊再洗礼派教徒,脱离了国家教会的控制,从而成为第一个完全实行政教分离的教派。
Anarchism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源自希腊语)的字面意思是“没有统治”,是一种认为人在无政府的情况下能够且应该和睦相处——因为政府在本质上是有害的——的哲学思想。这个词最早在十七世纪英国内战中被平权派(拥护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的运动)的对手作为贬义词使用。1793年,英国记者威廉·戈德温(1756-1836)虽未使用这个词,但详细论述了无政府主义的优点和人的善良本性。第一个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的人是法国哲学家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1809-1865),他在1840年以宣称“财产权是一种偷窃”而闻名于世。无政府主义者往往与极端左翼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有关,但与无政府主义者相反,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国家在消亡前必须首先被接管,因此在十九世纪,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米哈伊尔·巴枯宁(1814-1876)之间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巴枯宁支持激发了一连串政治暗杀的暴力行动。二十世纪初,无政府主义在欧洲达到高峰,之后被兴起的法西斯主义压倒。受其反全球化的鼓动,无政府主义仅作为边缘化运动残存至今。
Anarcho-syndicalism无政府工团主义
无政府工团主义是一场政治和社会运动,或许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期的西班牙劳工运动,可以确定的是,其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比较常见。无政府工团主义谋求建立一个以生产单位组织起来的工人为基础的社会来取代国家。无政府工团主义者深受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参见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们反对将工人沦为奴隶的薪资制度,将其视为资产阶级的一种剥削形式。该词词源来自希腊语anarkhos,意为“没有(an)一个统治者(arkhos) ”,和法语syndicalisme,意为“工会联合主义”。
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准则最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第一国际”(国际工人联合会)伦敦和日内瓦会议上被提出,与会者分裂成两派,一派支持卡尔·马克思,另一派无政府主义者支持俄国对手米哈伊尔·巴枯宁的观点。马克思当时赞成议会民主行动的方式;而巴枯宁和他的追随者——用另一个俄国革命家彼得·克鲁泡特金(1842-1921)的话来说——主张“直接进行反资本主义的经济斗争而不通过议会政治辩论斗争的方式”。虽然无政府工团主义在欧洲工人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一战前在美国工人中亦有影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工会和其他工人运动发现苏联共产主义模式更令人信服,该运动便消退了。
Aneurism动脉瘤
亦拼写为aneurysm,指由于动脉壁的缺陷,导致动脉的一部分增大。该词源来自希腊语aneurusma,意为“扩张”或“膨出”。动脉瘤扩张得越大,破裂的风险越大。如果心脏主动脉的动脉瘤破裂,那么死亡的风险就会很高。
Anglicanism 英国圣公会
一种基督教传统,源于英格兰教会(1534年拒绝罗马天主教教皇的权威,以抗议教皇拒绝废除亨利八世的婚姻)。该词本身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十九世纪,是在十三世纪出现的“圣公会(Anglican)”一词添加后缀形成的。1867年伦敦兰伯特主教会议上出现了“圣公宗”的观念,成为罗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之间的一种中间教派。如今,英国圣公会信徒大约有八千万,是仅次于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的最大基督教教派。包括美国圣公会在内的所有圣公会都共享《公祷书》。英国圣公会并未严格对其教义和实践进行定义,多种学说共存于一个“宽厚的教会”中。圣公宗没有唯一首脑,但坎特伯雷大主教被认为是“同侪之首”[4]
Animism 万物有灵论
词源来自拉丁语anima“灵魂”。一种认为动物、植物或如石头等无生命的物体皆有灵魂或超自然精神的信仰。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调查发现了万物有灵信仰,认为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论。而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1858-1917)认为宗教起源于图腾崇拜。虽然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论具有相似性,但万物有灵论关注有助于生命持久的个体精神,而图腾崇拜倾向于强调作为生命基础的祖先或土地本身。无论有何细微差别,万物有灵论实际上普遍存在于古代文化中,到今天依然广泛存在。例如,日本神道教就非常崇信万物有灵论。在发展中国家,万物有灵论尤为常见。
Antagonism 对抗性
一种敌意或对抗的状态,程度可能从轻微到严重暴力不等。在古典戏剧中,反面人物是故事主角或英雄的对手。
Anthropocentrism人类中心说
一种认为世界是为人类(希腊语anthropos,意为“人”)利益而不是为动物利益存在的理论。该理论遭到环保主义者(参见环保主义)的广泛痛斥,他们批评人类对地球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环境破坏。
Anthropomorphism拟人论
将人的特征或行为属性套用到非人类的物体或生物上,尤其是将神拟人化。词源来自希腊语anthropos和morphe,意为“人”和“形式”。古希腊的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拟人化的。最明显的现代例子是基督教艺术中将上帝描绘成一个大胡子男人的形象,迪士尼动画和其他卡通
人物具有人的声音和人格等属性。
Anthroposophism /Anthroposophy人智学
一种认为人的智慧可以与精神世界联系的哲学思想。该思想(源自希腊语anthropos和sophia,意为“人”和“智慧”)由奥地利哲学家、科学家鲁道夫·斯坦纳(1861-1925)创立,他提出存在一个精神世界,通过所有人身上潜在的一种能力,可以接触到纯粹的思想。斯坦纳说,人类可以通过梦境般的意识参与灵修的过程,并且可以通过开发一项独立于感官的思维和感知能力,再次探索精神世界。斯坦纳原先参加了神智学学会,该学会大力推介印度宗教哲学家、宣称是转世基督的吉度·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后来,斯坦纳对之产生了幻灭。1912年,斯坦纳创办人智学学会。现在该学会总部设在瑞士,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地。
Anti-Americanism反美主义
一种敌视美国的政策、文化或美国人的情绪。一般认为,反美主义始于二十世纪,是对美国经济、技术和军事霸权地位上升和英法等欧洲列强地位下降的一种反应。实际上,欧洲人的反美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十九世纪,譬如英国作家弗朗西丝·特罗洛普(1779-1863)就诋毁美国“缺少精致”。到了现代,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时常煽动起几乎全世界的人来反对美国的政策。尽管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目的地一直具有吸引力,也尽管全球对从时装到电影的美国流行文化有着巨大需求,但据民意调查,大家对美国的看法却几乎都是负面的。反美主义的程度因时因地而不同:法国知识分子历来蔑视美国的愚钝;而穆斯林不分国别,均批评美国支持以色列,倾向于将美国对待中东、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政策视为反伊斯兰行为。
Anti-capitalism反资本主义
泛词,指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个人拥有生产资料,自主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可以说,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反资本主义的形式,因为它将社团主义者利益与国家结合起来,因而减少了个人自由,但资本主义更显著的对立面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预言,由于剥削工人,资本主义最终将消亡。一些宗教也有反对资本主义某些方面的教义:历史上,罗马天主教会禁止放高利贷,伊斯兰教同样也禁止收取贷款利息。虽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分配财富的最有效方式,但反对者频频指责资本主义的不当行为,包括银行家和企业雇主得到过多的报酬或是在追求经济增长时对环境造成破坏。
Anti-communism反共产主义
指在二十世纪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共产主义实践的运动。罗马天主教会一贯反共,美国亦然。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共产主义的主要对手是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运动。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结束了美苏联盟,标志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冷战的开始,它们在全球各地展开意识形态角逐,直接或通过代理人在朝鲜半岛、东南亚、非洲、阿富汗、中东和拉丁美洲发动战争和冲突。同时,反共运动根植于从东德到波兰的苏联欧洲卫星国。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反共产主义失去了存在的很多理由——虽然不是全部理由:二十一世纪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困境导致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卷土重来。
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反政教分离
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一场运动,试图维持英格兰教会在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的国教地位(在英格兰取得了成功,但在威尔士和爱尔兰未获成功)。现在这个词仍在学校课堂上传授,(大概)是英语中最长的非技术、非科学词汇。
Anti-fascism反法西斯主义
指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反对在西欧兴起的法西斯主义的运动。反法西斯主义的例子有: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内战中反对佛朗哥的武装;二战中法国反对纳粹德国占领的抵抗运动。英国反法西斯主义的著名事件是1936年以工薪阶层为主的伦敦东区爆发的“电缆街之战”,奥斯瓦尔德·莫斯利(1896-1980)的英国法西斯主义者联盟组织游行穿过伦敦东区,政府派出约一万名警察监督,导致约三十万名反法西斯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莫斯利后来被迫放弃游行。苏联解体前,反法西斯主义通常与共产主义有关。今天,反法西斯主义具有宽泛的政治光谱,包括无政府主义者(参见无政府主义)和自由资本家(参见资本主义)。
Anti-globalism反全球主义
反对全球化进程(参见全球主义),因而也反对支持全球化进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跨国公司等组织和机构。反全球主义运动(或称反全球化运动)始于二十世纪后期,当时罗纳德·里根( 1911-2004)和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2013)执政的美英两国都崇尚自由市场,主张消除贸易壁垒。该运动的政治立场本质上属于左翼,于一些国际会议场合定期举行群众示威,如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以及2001年八国集团热那亚峰会。反全球主义运动的眼中钉是一年一度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这促使其唱起对台戏——世界社会论坛(第一次会议于2001年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
Anti-imperialism反帝国主义
反帝国主义指反对外国列强的征服,兴起于十九世纪后期,发展于二十世纪。189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反帝国主义者同盟,反对美国占领菲律宾。二十至二十一世纪,美国对外扩张使反帝国主义贴上了反美主义的标签(参见反美主义)。然而,反帝国主义的最佳例证是曾被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列强殖民统治过的国家。.随着二十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反帝国主义自此衰落(亦参见帝国主义)。
Antinomianism反律法主义
认为基督徒没有义务服从道德或《圣经》律法,尤其是《旧约》律法(如男性割礼),且仅靠信仰和神的恩典才能得救的学说。这一观点允许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纪的一些异端沉迷于性放纵,但于十六世纪新教宗教改革期间,严守禁欲主义的团体如再洗礼派教徒(参见再洗礼派)遵循反律法主义,使其兴盛一时——虽然马丁·路德(1483-1546)并不持有这种观点,他在1539年写了《驳反律法主义者》一文,反驳约翰内斯·阿格里科拉(1494-1566)的看法,阿格里科拉在宗教改革时代第一个认为虽然非基督徒要受《摩西律法》的约束,但基督徒不用,因为他们只听命于福音。阿格里科拉随后撤回了他的观点,认为上帝会用怜饪而不是愤怒来对待罪人。反律法主义仍然是一些新教教派的特征,包括梅诺派、再洗礼派和贵格会(认为每个人都有上帝的“内心灵光”,优先于《圣经》——参见贵格会)。该词源于希腊语anti和nomos,意为“反对”和“律法”。
Anti-Semitism反犹主义
虽然阿拉伯人也是闪米特人,但该术语仅指针对犹太人的偏见、仇恨或残害。反犹主义有压抑漫长的历史,从《圣经·出埃及记》开始,历经中世纪十字军对犹太人的掠夺与屠杀,英国(1290年)、西班牙(1492年)和葡萄牙(1497年)对犹太人进行各种各样的驱逐,十九世纪欧洲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而反犹主义的最高潮则是二十世纪的纳粹大屠杀。1945年希特勒德国战败之后,反犹主义有所消退,但仍得到一些民众的支持,尤其在俄罗斯和苏联卫星国。
反犹主义存在的原因有多种解释:有些基督徒指责犹太人(《旧约》里自称为上帝的“选民”)要对耶稣基督的死负责;对基督徒从事高利贷的禁令使犹太人得以在金融业发迹,这一点也遭人痛恨。《古兰经》给予了犹太人保护,从历史上看,犹太人在穆斯林世界受到的待遇比在欧洲好得多。然而,1948年以色列作为犹太人国家建国后,引起了穆斯林世界的广泛敌视,反锡安主义的人(参见锡安主义)常转变成反犹主义
Aphorism格言
一个简洁的语句或包含假设真理的箴言,比如“如果东西没坏,就别修它”或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的“凡是不能把我摧毁的,都使我变得更强大”。该词源自希腊语aphorismos,意为“定义”,最早运用于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7)的语录集,如“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药物”、“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长久的,机会是转瞬即逝的,经验是骗人的,判断是困难的”。
Arianism 阿里乌斯教
以亚历山大牧师阿里乌斯(约250-336)名字命名的基督教异端教派。阿里乌斯声称,基督不具有真正的神性,是不完全具有人性的超自然存在。他认为,上帝本身自我存在,永远不可改变;上帝在其他万物面前创造的基督圣子,既有一个开端,也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是永恒的神。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谴责阿里乌斯为异端,并宣称圣子“与圣父同体”。然而,在之后半个世纪尤其是在深信阿里乌斯教的君士坦丁二世于337年至361年统治罗马帝国时期,阿里乌斯教依然盛行。到公元四世纪后期基督教皇帝格拉提安和狄奥多西当政时,在381年第一届君士坦丁堡理事会批准了尼西亚信经和禁止阿里乌斯教后,阿里乌斯教正式消亡。至公元七世纪末,阿里乌斯教教义仍存在于一些日耳曼部落中,并在很大程度上被今天的唯一神论者(参见唯一神论)和耶和华见证人所信奉。
Aristotelianism亚里士多德主义
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的学说为基础的哲学流派。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柏拉图主义侧重于抽象地谈论理念是事物的先导,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证分析,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固有的目的,这个思想包含在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中,即对某事物的解释必须考虑其最终原因或目的。其后,亚里士多德主义吸引了基督教会,基督教会认为可以识别上帝旨意的目的,既然世界存在设计,那必然存在一个设计师。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强调智慧和美德的实践(包括节制),其思想涵盖了诗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在中世纪时被法拉比(约872-950)和迈蒙尼德(1135-1204)等阿拉伯、犹太学者翻译成阿拉伯语,从而为西方保存下来,影响至今。
Arminianism阿米纽斯主义
荷兰新教徒雅克布斯·阿米纽斯(拉丁文名字叫雅各布·赫尔曼松,1560-1609)的神学教义,反对加尔文主义其中的一些信条。加尔文谈到宿命和人的全然堕落,认为救赎完全是上帝的恩典,而阿米纽斯认为人有自由意志,信念使人得救。同样的,加尔文教导罪人得救是上帝的撩选,而阿米纽斯教导罪人选择基督而得救。因此,阿米纽斯主义特别影响了卫理宗的发展。
Asceticism禁欲主义
一种限制或避免尘世欢愉(如性爱和酒精)的生活形态。该观点常见于许多宗教传统,认为这种禁欲将有助于达到灵性目标(例如,佛教的禁欲寻求涅槃,参见佛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禁欲主义(源自希腊文“训练”)起源于古希腊时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训练体制,并没有那么高大上,而这种训练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依然很流行,使许多俗世的拳击手像僧侣一样苦修。
Atavism返祖现象
指回复到更早期的类型,特别是出现了祖先或更早的历史时期的官能,如同对“返祖的恐惧”。在生物学上,返祖现象(源自拉丁语atavus,意为“祖先”)指重新出现远古祖先所具有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在几代人的干预中早已消失。因此,返祖现象是进化的倒退。
Atheism无神论
与不可知论在神的问题上持开放态度相反,无神论认为上帝或神是不存在的。数世纪以来,无神论一直是人类普遍的哲学思想(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为古希腊的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是明确的无神论(如马克思所言“宗教是群众的鸦片”)。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宣称“上帝死了”﹔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05-1980)认为人的自由与上帝的存在不可兼容。虽然无神论通常被描述为非精神性的,但某些形式的佛教没有任何神明,因此它们的追随者严格说来也可以被称为无神论者。无神论的流行程度难以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无神论者的比例低于欧洲,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十五的美国人相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存在,而2006年民调估计百分之三十二的法国人是无神论者。
Atomism原子论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约公元前500-前440)和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发展出的一种思想,认为复杂现象是固定元素或原子的集合,随原子组合的变化而变化。二十世纪初,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和他的奥地利学生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1889-1951),提出了“逻辑原子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由不能再被分割的“事实”或原子构成。逻辑原子论试图识别思想原子。
Authoritarianism 威权主义
一种政体形式,政府对人民实施强大的甚至是压迫性的控制,但比极权政体实施的控制程度(通常使用武力)要轻。例如,罗马天主教会是威权主义而不是极权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通常是威权政体,它们认为控制越少,经济增长率就越低。
Autism自闭症
一种终身的发育障碍,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存在困难,有强迫和重复行为。自闭症通常在儿童三岁前就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症状,涵盖了广泛的行为表现,且这类患者为数不少。有所谓的自闭症学者,在数学和音乐方面具有异常天赋。较轻的自闭症表现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数据,每一千个儿童中有三至六个可能是自闭症,男孩更易患自闭症,比例是女孩的四倍。

B

Ba'athism复兴党主义
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的意识形态(ba'ath是阿拉伯语,意为“复兴”)。复兴党成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叙利亚基督徒米歇尔·阿夫拉克和穆斯林同胞萨拉赫丁·阿尔丁·阿尔比塔尔在大马士革创建,1953年与叙利亚社会党合并。复兴党主义至少在理论上拥护不结盟、泛阿拉伯主义反帝国主义。实际上,冷战期间复兴党人曾与苏联结盟。1963年以来,复兴党一直在叙利亚掌权,1963年短暂统治过伊拉克,1968年再次取得政权。尽管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复兴党都有非宗教思想和支持阿拉伯统一的共同主张,但两国政权从未团结。在哈菲兹·阿萨德及其儿子巴沙尔·阿萨德的威权统治下,叙利亚复兴党存活至今。2003年萨达姆·侯赛因(1937-2006)垮台后,伊拉克复兴党主义覆灭。
Babism巴布教
由设拉子[5]的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1819-1850)根据其1844年亲身经历的启示创立于波斯(今伊朗)的一种宗教,他宣称自己是巴布(阿拉伯语Bab“门”),意为他是通往伊斯兰教什叶派“隐匿的伊玛目”(自九世纪起就隐匿起来)的入口,也是认识真主的途径。同年,阿里·穆罕默德召集了十八个弟子,加上他自己,成为神圣的巴布教徒数字十九(他也将一年划分为十九个月,每个月十九天)。阿里·穆罕默德随后放弃了巴布称号,并宣布自己实际上就是第十二伊玛目,后来他把自己说成真主的化身。1848年,巴布教宣布与伊斯兰教正式决裂,这进一步加剧了与既定宗教秩序的矛盾冲突,导致1850年阿里·穆罕默德被捕并被处决。1867年巴布教运动分裂成两派,一派是追随巴布教的继任者索布赫·阿扎尔(1831-1912)的阿扎里斯派,另一派是索布赫·阿扎尔同父异母兄弟巴哈欧拉创立的巴哈伊教(巴布仍然是他们尊崇的形象)。
Baha'ism巴哈伊教
十九世纪由巴哈欧拉(1817-1892)创建于波斯,并由其长子阿卜杜拉·巴哈(1844-1921)继承发展的一神论宗教。巴哈伊教(源于阿拉伯语baha',意为“辉煌”)根源于设拉子传教士、被称为巴布的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的学说。这位巴布于1850年在波斯被处决,其在以色列海法的墓地是巴哈伊教信徒的重要圣地。巴布强调上帝使者弥赛亚的概念,巴哈欧拉自称是最新的弥赛亚。巴哈伊教强调所有宗教同源,人类一体,上帝的真理逐一启示了亚伯拉罕、佛陀、耶稣和穆罕默德等先知。巴哈伊教的基本信条是男女性别平等和追求世界和平。全世界的巴哈伊教徒可能有七百万,其中印度就有两百多万。伊朗仍有大约三十五万巴哈伊教信徒,但他们被指责为伊斯兰教的叛教者而受到迫害。
Balkanism巴尔干化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分裂成诸多小的、争执不休的部分的过程,或广义来说指一场政治运动。该术语源自欧洲巴尔干半岛多灾多难的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后期,巴尔干半岛因奥斯曼帝国解体和南斯拉夫解体而两次燃起战火。塞尔维亚、希腊、阿尔巴尼亚、马其顿、黑山、波斯尼亚、克罗地亚、科索沃、土耳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些战争。
Baptism 洗礼
一种宗教仪式,将水洒到一个人的前额或将人浸渍在水中,表示接纳其加入基督教教会。这一仪式几乎无一例外都伴随着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信仰祈祷。犹太教的一种洗礼形式叫mikvan,即浸礼,以实现纯洁的目的(如正统犹太教妇女经期后要浸礼)。《新约》提到的施洗约翰是犹太人,是他为耶稣施洗的。最早期的基督徒都是犹太教或异教的改宗者,因此都是成年以后受洗,但到公元二世纪时,婴儿受洗就比较常见了,现在已成为大多数基督教教派接受的习俗。像浸信会和五旬节派等一些新
教教会仅限给成年人洗礼,理由是需要深思熟虑,才能立誓信教,这是仪式所要求的(对婴儿洗礼,信仰表白通常由父母来做)。
Behaviouralism行为科学主义
一种相信政治科学如自然科学一样,应该通过社会、文化研究以及民意调查的方法,将自身研究对象严格限制在可以进行独立观察、可量化的行为的观点。
Behaviourism行为主义
一种学习理论,只强调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而忽视意识的假说。因此,学习仅是获得新的行为。提出条件反射思想的俄国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1849-1936)被认为是行为主义者,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1904-1990)亦是。
Bicameralism 两院制/双相脑
该词常见的含义是指两个立法机构和谐或对立共存的政体,如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英国的上院和下院。另一个含义是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杰尼斯( 1920-1997)于1976年提出的理论,即在人类发展的某个时点,大脑的一部分跟另一部分“说话”,另一部分听从命令。因此,古人都经历过这种双相脑的发展阶段,但在今天可能会被当作精神分裂症患者。
Bilateralism双边主义
涉及双方——通常是国家——的过程,尤其是在国际关系中。双边主义是一种最狭隘的合作形式,在这个“光谱”中,范围可以大到多边主义(该光谱以显然没有合作的单边主义为开端)。双边主义中有太多协定可能导致彼此的冲突,因此经济学家不喜欢在贸易协议中采用双边主义。
Bimetallism复本位制
一种采用两种金属(传统上是黄金和白银)作为流通货币,金币和银币间存在固定比率(汇率)的货币体系。在十八世纪末之前,复本位制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货币制度(如美国的铸币有鹰洋金币和银元)。1865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瑞士组成拉丁货币联盟,建立了国际范围内的复本位制,但该体系因意大利和希腊(后来加入的联盟成员)的货币操纵而遭到削弱,在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该体系正式崩溃。
复本位制的一个优点是,与单一金属货币制度相比,其货币来源更加充足。然而当黄金和白银间的官方比价与公开市场上的价格出现差异时,问题就出来了,导致所谓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劣币驱逐良币)。这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亨利·邓宁·麦克劳德( 1821-1902)为表示对托马斯·格雷欣爵士( 1519-1579)的敬意于1858年创造的一个词。格雷欣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财务顾问,他指出“良币和劣币不能共同流通”,换言之,内在价值较高的货币如金币会被囤积,并被内在价值较小的货币驱逐而最终退出流通。
Black nationalism 黑人民族主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的一场运动,源于二十世纪初马库斯·加维(1887-1940)创建的普遍黑人改善协会。该运动谋求缔造黑人共同的骄傲并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力。黑人民族主义者使用如“黑人权力”、“黑色即美”等口号,强调一种与绝大多数美国白人相区别的身份认同;一些黑人民族主义者甚至期望建立一个独立的非洲裔美国人的国家。马尔科姆·X [6](1925-1965)是著名的黑人民族主义者,他所属的“伊斯兰国度”组织号召进行“黑人革命”,并嘲笑马丁·路德·金(1929-1968)等民权运动领袖让黑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所做的努力。1964年马尔科姆·X去麦加朝觐后,抛弃了种族分离思想,但仍主张黑人自力更生。
Blairism布莱尔主义
英国前首相(任期1997-2007)、工党领袖(任期1994-2007)托尼·布莱尔的政治思想。布莱尔推动工党革新,将自己及其盟友称为革新后的“新工党”,信奉安东尼·吉登斯[7]等思想家提出的所谓“第三条道路”,以超越左翼社会主义右翼资本主义的鸿沟。在实践中,布莱尔主义结合了左派和右派经济政策的元素,例如对公共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注资的同时,引入市场压力。在外交政策上,布莱尔主义起初对欧盟采取赞同态度,此后坚定奉行支持美国的大西洋主义政策。无论是在比尔·克林顿的民主党政府还是乔治·W.布什的共和党政府时期,布莱尔都与美国结盟,并于2003年参与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侯赛因(1937-2006)的统治。伊拉克战争的余殃是布莱尔主义遭到许多人的蔑视,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人士。
Bogomilism 波格米勒派
十到十五世纪主要流行于巴尔干地区的二元论教派的教义学说。该运动始于十世纪中叶的保加利亚,根据其创始人、一个名叫波格米勒(保加利亚语,意为“亲爱的上帝”)的牧师命名。波格米勒派信徒信奉摩尼教的世界观,认为物质世界是魔鬼创造的(参见摩尼教),因此他们否认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和东正教会盛行的所有仪式。以极端禁欲为特点的波格米勒派谴责与世俗事务有任何联系,尤其是结婚、吃肉和饮酒。
十一至十二世纪,波格米勒派传遍了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地区,既由斯拉夫民族主义者反抗东正教会的压迫推波助澜,又充满着863年后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一世强迫斯拉夫人改信基督教的记忆。实际上在波斯尼亚,波格米勒派为统治者所接受,但在其他地方,对波格米勒派的迫害却在增长。虽然直到十四世纪后期,波格米勒派在保加利亚依然强大,但随着奥斯曼土耳其人打败拜占庭帝国,征服东南欧,波格米勒派逐渐衰落,变得无足轻重。
Bohemianism 波希米亚主义
用来形容一种随意的、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不受主流社会的束缚。该词的最早使用与十九世纪的法国艺术家和作家有关,暗指四处漂泊的吉普赛人,一般认为他们来自欧洲中部的波希米亚地区。更为现代的波希米亚主义可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世界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身上看到。法国后来出现了布波族 (bobo)——布波族是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bourgeois boheme)的缩写,表示矫揉造作,在举止和着装方面充斥着大量的波希米亚风格。
Bolshevism布尔什维克主义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的追随者——布尔什维克关于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战略和理论。布尔什维克党(源自俄语,意为“多数派”)是与孟什维克党(俄语,意为“少数派”)相互竞争的共产主义派系,成立于1912年,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RSDWP)的布尔什维克派和孟什维克派正式分裂为两个独立政党。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主张党员仅限于职业革命家,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党报编委会中赢得了临时多数席位,因此得名。孟什维克主张与俄国自由派结盟,支持走渐进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特征是致力于世界革命,相信“民主集中制”。用列宁的话来说,“民主集中制”意味着“讨论自由,统一行动”。实际上,在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后,民主集中制成了斯大林实行独裁统治的秘方(参见斯大林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希望沙皇俄国战败,并变成一个世界各国的内战(孟什维克因右翼支持俄国开战、左翼主张和平主义而分裂)。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日益强大,1918年改称俄罗斯共产党,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1921年孟什维克被彻底镇压)。
Bonapartism 波拿巴主义
作为历史术语,指十九世纪法国恢复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一世)家族及其侄子路易-拿破仑(拿破仑三世)王位和帝国的运动,不仅将拿破仑视为政治和军事天才,也视为普通民众的捍卫者。作为现代术语,该词指的是对得到民众支持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偏好。马克思(1818-1883)将波拿巴主义看作狭酰的统治阶级拉拢革命的手段,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三世都腐化了法国革命:“历史总是会重复出现,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
Botulism肉毒中毒
一种罕见的麻痹神经系统的疾病,因食用被肉毒杆菌污染的罐头肉制品和其他腌制食物所致。该词起源于十九世纪后期,源自德语botulismus(意为“香肠中毒”),最早于1897年由比利时细菌学家埃米尔·范·艾尔门根(1851-1932)发现。德语词又来自拉丁语botulus,意为“香肠”。令人讽刺的是,以商标名“保妥适”(Botox)著称的肉毒杆菌毒素,现在被当作一种替代除皱手术的化妆品使用。
Bruxism磨牙症
通常在睡眠时才有的不自主磨牙的习惯。该词源自希腊语brukhein,意为“咬牙切齿”,最早使用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往往与压力有关。
Buddhism佛教
一种哲学。对于许多人来说,该词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由悉达多·乔达摩(佛陀,意思是“觉者”)在印度东北部创立的一种宗教。全世界约有三点八亿佛教信众。佛教徒不相信任何神,但相信“四圣谛”:人生是苦;人的苦难来自欲望;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灭欲望;灭欲之道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换句话说,一个佛教徒可以通过遵守道德行为和戒律(往往涉及冥想),最终达到圆满而寂静的涅槃(意思是“被吹灭”)状态,从此不再有痛苦和轮回。佛教有许多宗派,其中一支主要宗派小乘佛教盛行于东南亚,强调冥想和通过自身努力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包括禅宗(无需逻辑和语言的介入,力求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净土宗(强调念经)等学派,主要在中国、蒙古、韩国和日本流行。
Bushism布什主义
指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乔治·W.布什发表的许多有趣的无心之语。如“家庭是我们民族发现希望的所在,也是翅膀展梦的地方”;“我觉得人类和鱼可以和平共处”﹔“我们的敌人很有创新意识且足智多谋,当然我们也是。他们从未停止想方设法来伤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当然我们也没放弃”。
Butskellism巴茨克尔主义
《经济学人》杂志于1954年创造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英国先后两任财政大臣(首席财政部长)休·盖茨克尔(工党,任期1950-1951)和拉博·巴特勒(保守党,任期1951-1955)采取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两人都赞成凯恩斯理论的“混合经济”,即一个强大的福利国家,采取旨在增加就业、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温和的国家千预政策(参见凯恩斯主义)。

C

Calvinism 加尔文主义
基督教新教的一套信仰,起源于十六世纪法国神学家和牧师约翰·加尔文(出生名为让·考文,1509-1564)的教义学说。加尔文主义有五个基本要点:“全然堕落”,意味着每个人都天生有罪;上帝所拣选的“选民”是命定的;那些罪人需要赎罪才能得救(根据加尔文主义,基督没有为拯救所有罪人而死);“不可抗拒的恩典”,意味着上帝的选民不能抗拒上帝的召唤;圣徒持续蒙受天恩,意味着那些被选择得救的人将到达天堂。加尔文沮丧地指出,上帝预先注定了“自身没有任何优点的一部分人类,却被永恒救赎,而另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惩罚他们的罪,就受到永远的诅咒”
Cannibalism食人
在动物学上,该术语指一个物种同类相食;按一般的用法,指人吃人的行为(也称为食人习俗)。人相食的故事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古埃及(神奥西里斯奉献出科密特人的收获,以防止食人)。今天,这样的传说往往涉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落,也包括非洲冲突中士兵们吃敌人器官的故事。鉴于对殖民主义的偏见和食人的污名、这些故事的可靠性存在争议。
食人往往是人在饥饿和绝望时为求活命所为,至少对1972年安第斯空难的幸存乘客来说是如此。十九世纪发生了一起食人的案例,讲的是发生船难后在一艘救生艇上,三个水手为了活命,杀死并分食了第四个生病的同伴,导致1884年汤姆·达德利和埃德温·史蒂芬斯因谋杀而被定罪,确立了一项英国普通法的先例,即危急状态无法构成对谋杀指控的合理抗辩(最终,达德利和史蒂芬斯被判六个月监禁)。
Capitalism资本主义
指私人拥有生产资料,生产和利润通过自由市场引导和分配,市场根据供需设定的价格信号来运作的一种经济制度。卡尔·马克思(1818-1883)认为,资本主义剥削劳工,最终将不可避免被推翻(参见马克思主义)。尽管反对者批评资本主义存在失业率高、贫富差距大、环境恶化等周期性毛病,资本主义的捍卫者仍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有效的创造财富的方式,并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每个工人都拥有自己的劳动,也可出卖自己的劳动。从十六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在欧洲得到长足发展,但现代资本主义最好的倡导者无疑是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他出版了《国富论》,认为最佳经济决策是由自我调节的市场力量决定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资本主义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在十九世纪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它解释了即使国际贸易中的一方在生产的每个层面都比另一方优越,进出口双方仍有利可图的原因。尽管资本主义具有诸多长处,但仍无法阻止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和随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反思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强调当私人投资需求不足时,需要政府投资去拉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失宠,被货币主义取代——但这一命运的变化被证明只是暂时的,作为对2009年信贷紧缩危机的补救措施,凯恩斯思想似乎再次成了灵丹妙药。
Careerism 野心
推进自已职业生涯发展的欲望,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和他人利益。
Catastrophism灾变说
指地壳变化与连续的地质岩层中的化石形式差异是灾难性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增量变化的渐进过程(如均变说渐变说)的理论。灾变说的主要倡导者是法国博物学家、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1769-1832),当时的英国地质学家认为他的思想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和大洪水故事有关联——尽管作为启蒙运动一员的居维叶本人从未发表过这种神创论者的观点(参见神创论)。新灾变说是二十世纪对居维叶观点的进一步改进和精炼,解释了地质史是一个缓慢的、连续的周期运动,导致了急剧变化,包括一些生物的灭绝。
Catechism 教义问答
宗教教理的书面手册,常以问答形式出现,指导信徒尤其是年轻信徒的信仰(几乎总是基督教信仰)。自中世纪以来,教义问答就已存在;十五世纪印刷术发明之后,教义问答日益流行起来。
Catharism清洁派(迦他利派)
十二至十三世纪主要盛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朗格多克地区)的一个基督教异端教派——清洁派的教义学说,他们承认摩尼教二元论的形式——存在善恶,物质世界的异形人是魔鬼。清洁派(源自希腊语katharoi,意为“纯洁”)与其他中世纪教派如亚美尼亚的保罗派和保加利亚波格米勒派(参见波格米勒派)都持有这一观点。到十二世纪中叶时,在法国建立了清洁派的教堂,包括在阿尔比镇,因此法国南部的清洁派教徒也通常被称为阿尔比教派信徒(参见阿尔比派)。从理论上讲,清洁派教义极度禁欲,严禁性交——它却凭借将追随者分为“完美者”和“信徒”而日渐流行,“完美者”就是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信徒,“信徒”是不期望达到相同标准的人。然而,由于清洁派认为耶稣不是上帝的化身,只是一个天使,其人的苦难和死亡是一种错觉,导致清洁派与罗马天主教教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其结果是,教皇对法国南部的清洁派进行了一系列的讨伐战争,如阿尔比派十字军,到十三世纪中叶,清洁派的势力被铲除,清洁派转入地下;十三世纪七十年代,他们的统治集团瓦解;十五世纪初,其教义学说最终消亡。
Catholicism 天主教
源自希腊语,意为“普世”。指以“使徒继承”或追溯到耶稣基督十二门徒的血统为基础的基督教教会信仰与实践。该词一般指罗马教皇领导的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通常很少指在天主教会分裂成拉丁(西方)教会和希腊(东方)教会前的那些自认为是天主教会的宗派。英国圣公会认为他们的教会也是普世的,尽管他们拒绝承认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Centralism 集中制
指将一个国家或组织置于中央控制之下的政策。“民主集中制”是共产肯国家采用的政策.地方下级机关洗举代表进入上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决策,下级机关必须执行。
Charlatanism 江湖骗术
行骗者的一种行为状态。骗子在历史上存在已久,有很多描述性的名词形容他们,从金融捐客到江湖游医,不一而足。
Chartism宪章运动
英国工人阶级争取议会改革的一场运动,因《人民宪章》而得名。1838年,正值经济萧条时期,两年前创建伦敦工人协会的激进分子威廉·洛维特( 1800-1877)制定了一份宣言《人民宪章》,提出六点主张:男性有普选权;选区大小人数平等;选举由投票决定;每年一度进行议会选举;给予议员年俸;取消参选财产限制。在爱尔兰人费尔加斯·奥康纳(1796-1855)的言论鼓动和领导下,运动扩大到全国范围。1839年,宪章派在伦敦成立“人民议会”,但他们的请愿书被真正的议会拒绝(1842年请愿书再次被拒绝)。威尔士的宪章派与军队发生暴力冲突,导致大部分宪章派领导人被捕,一些人被驱逐出境。宪章派最后的请愿发生在1848年,这一年,英国歉收,欧洲又爆发革命,请愿书再次被拒绝。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开始繁荣起来,宪章运动逐渐消退。当然,宪章运动的所有目标其后都实现了。
Chauvinism沙文主义
非理性和极端的爱国主义,等同于金戈主义。该词源于一个名叫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的法国退役士兵(也许是虚构的),尽管他又穷又残疾,在十九世纪初仍狂热崇拜被废黜的拿破仑皇帝。得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主义者(参见女权主义)创造了“男性沙文主义”这个用来描述男人自认为具有性别优势的词,近年来,“沙文主义”一词再度复活。
Christianism基督教主义
不仅信仰基督教教义,也信仰其优越性。该词是旧瓶装新酒,正如在描述伊斯兰教时使用伊斯兰教主义概念一样,暗含原教旨主义极端主义的意思。
Chromaticism半音阶
在一首乐曲中使用有别于全音阶的音调,以增添旋律的音色。
Chromatism色素沉着
指被着色的状态。在医学上,该词(源自希腊语khroma,意为“颜色”)指的是反常的色素沉淀。
Classicism古典主义
一种艺术和文化传统,随十四至十六世纪仰慕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而繁荣兴起。古典主义强调和谐与克制的特征,常与新古典主义通用,新古典主义是从十八世纪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古典时期的运动。
Cognitivism认知主义
一种心理学理论,将意识比喻成一个“黑盒子”或电脑,学习者靠意识接收和处理信息。与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外部刺激的结果相对,认知主义认为行为是思考的结果。在伦理学领域,认知主义是一种认为伦理语句是命题,因此可判断真假的理论。
Collectivism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的反面。顾名思义,指集体(一般指国家)应优先于个人,是让-雅克·卢梭(1712-1778)、格奥尔格·黑格尔(1770-1831)和卡尔·马克思(1818-1883)探索研究的思想。集体主义在实践中的例子有集体农庄、社会住房和以色列的基布兹合作社。集体主义的实践频频让其倡导者大失所望,发达国家的社会住房福利常常被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摧残。
Colonialism 殖民主义
殖民者在外国领土上建立殖民地并由此对原住民进行征服的行为。毫无疑问,殖民主义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但它通常与从十五世纪开始,葡萄牙、英国、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列强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帝国扩张有关。殖民主义的辩护者列举殖民者带来了法律和秩序上的好处(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批评者则谴责其经济剥削以及常与殖民化相关的残酷行为(比利时殖民者在刚果的行为可作证)。在二十世纪非殖民化的浪潮中,殖民主义最终灰飞烟灭,但一些人认为,殖民主义只是被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行使强权的新殖民主义取代了。
Commercialism商业化
商业精神,通常为贬义,如“商业化破坏了圣诞节的意义”。
Communalism公社主义
指一种建立在公社或人民自给自足、共同生活的社区基础上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则成为公社的邦联。公社主义的本质是财产共享,责任共担,这种联合通常通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甚至还有无政府主义)实现。公社主义一个颇为不同的含义是效忠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宗教团体的利益,而不是社会整体利益。
Communism共产主义
设想在一个无阶级社会中,财产和生产资料为共同体所有而不是像资本主义那样为个人所有的一种政治和社会制度。这种理想可追溯到两千年前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和十六世纪托马斯·莫尔(1478-1535)的《乌托邦》。但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那时常与社会主义通用——共产主义成年期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继承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对制造了一个新的城市贫困工人阶级的工业化进程的反应。1848年,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阶级差异将被消除;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间阶段,一些阶级差别依然存在,要达到共产主义,首先必须进行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
随着弗拉基米尔·列宁(1870-1924)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俄国革命中取得胜利(参见布尔什维克主义),共产主义掌握了政治权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工人阶级没有祖国”,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战和二战期间,欧洲大部分国家因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而陷入纷争。例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苏联为反佛朗哥的共和派提供了道义和财政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党大肆斩获,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成了约瑟夫·斯大林的苏联的卫星国。在亚洲,共产主义同样凯歌猛进,1949年毛泽东(1893-1976)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共产党随后在朝鲜、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都取得了政权。在所谓的冷战时期,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领导了一次成功的共产党政变。
Communitarianism社群主义
兴起于二十世纪后期的一场政治和社会运动,主张个人权利必须与个人对社会(或共同体)承担的责任相平衡。以色列裔美国社会学家阿米塔伊·埃齐奥尼等人信奉的这一运动,批评自由民主国家存在过度的个人主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影响过美国克林顿政府和英国布莱尔政府。
Conformism顺从主义
在思想或行为方面因循守旧,往往含有缺乏个人主动性的意思。不顺从国教主义通常指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新教徒(如长老会、贵格会、浸信会、公理会、卫理宗等新教的教徒)拒绝服从英格兰教会的权威和习俗。
Confucianism儒家
源自孔子(或称孔夫子,公元前551-前479)教导的一套道德体系,强调在家庭中“仁”的美德(在家庭内部的义务延伸到祖先崇拜)、“信”、“义”和对国家的“忠”。儒家构成了东亚主要文化的基础,至关重要地提出了“圣人”的概念,圣人体现了“圣徒、学者和绅士的素质”,充当道德楷模。儒家的一大功绩是中国在两千年前创立了按美德来选拔公务员的制度。近年来,新加坡领导人称赞儒家思想是促进东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亚洲价值观”的基础。西方批评家则将儒家思想与全盘接受家长式的威权政府联系起来。
Congregationalism公理制
基督教新教的一种组织形式,始于十六世纪末期的英国,后流传到美国,强调每个堂会的事务由自己组织和治理。结果是既没有英格兰教会那样的主教,也没有长老教会那样的长老,每个单独的教会都是独立自治的。公理制的治理制度也常见于穆斯林清真寺和犹太教会堂。
Consequentialism 效果论
一种伦理和哲学学说,认为行为对错的判断,应根据该行为的效果而不是行为是否符合规则或义务来决定。该学说与古典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它主张一个行为的对错,要视就总体而言,该行为的快乐抵消痛苦之后的净效应而定。英国效果论哲学家乔治·爱德华·摩尔(1873-1958)推崇“理想的功利主义”,他认为美和友谊都是行为目标应该最大化的商品。另一位英国哲学家理查德·默文·黑尔(1919-2002)的效果论叫“优先的功利主义”,认为只要最大化满足了欲望——不管什么欲望——行为就是对的。效果论与道义论(参见道义主义)截然相反,后者认为一个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行为本身的性质。“效果论”这个术语是英国哲学家伊丽莎白·安斯库姆( 1919-2001)在1958年的随笔《现代道德哲学》中新创的。
Conservatism保守主义
一种珍视维护现存秩序,相信经受时间考验的传统与制度的政治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认为变化应是渐进的、不频繁的。在实践中,保守派的立场位于政治光谱的中间偏右,反对左翼社会变革的愿望,强调私有财产和诸如教会、家庭等制度。现代保守主义的发源地是英国,保守主义之父是国会议员埃德蒙·伯克( 1729-1797)。针对他所认为的法国大革命的愚行,伯克提出了保守主义思想。他不认同法国革命家所宣称的“权利”。“它们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他说,但认为它们太过于抽象,不能用于治理结构。伯克认为,政府的职责是从实际考虑出发做事,而不是根据理想主义。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这一观点为英国保守党以及欧洲和美国(共和党相当于英国保守党)类似政党的崛起做了理论铺垫。讽刺的是,在二十世纪后期,英国撒切尔夫人(1925-2013)领导下的英国和罗纳德·里根(1911-2004)领导下的美国都经历了被称为“激进保守主义”的时期,当时两国社会均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构成主义/构造主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建立在二十世纪瑞士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著作基础上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反思我们的经验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学习就是为了理解我们的经验,调整我们对世界的记忆图像的过程。
在艺术领域,构成主义是1914年始于俄罗斯、以弗拉基米尔·塔特林( 1885-1953)的几何图形结构为代表的一种风格。1920年,塔特林与安托万·佩夫斯纳(1886-1962)、佩夫斯纳的兄弟瑙姆·嘉博(1890-1977)一道发表了《现实主义者宣言》,呼吁艺术家用机械和工业材料“构造”自己的作品。
数学上,构造主义是一种认为一个数学陈述仅当能证明它时才为真,要证明一个数学对象存在就必须把它“构造”出来的理论。“建构主义”这个词可以用于各种语境:社会建构主义指的是人如何相互作用才会导致某种社会现象;同样,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指社会互动的政治结果(例如,认为强权政治不是由自然规定的,而是由社会建构的)
Consumerism消费主义
强调消费是一种经济美德的行为和做法。这是批评者(尤其是全球化批判者)之所以要将消费主义与过度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联系起来的原因。消费主义的历史无疑很古老,但该词的常用用法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
Corporatism社团主义
起源于十九世纪的一种政治学说,指各种利益集团,如企业、农民或工人,在一个国家的治理或立法结构中都有代表。这种“功能代表”制度的出现,与西方世界的普选潮流或独立工会联合主义制度的趋势相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葡萄牙的法西斯政权以及法国维希政权都采用了社团代表形式(参见法西斯主义),但其实质是威权或独裁政府。一个更良性的社团主义形式是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立法会实行的功能界别制度。社团主义经常被讥讽为大企业的政治游说。
Cosmopolitanism 世界主义
一种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属于同一共同体(因此不受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狭隘观念的限制)的观点。世界主义(来源于希腊语kosmos和polis,意为“世界”和“城邦”)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04-前323)不愿表示自己与他的城邦锡诺普有任何特别关系,宣称“我是世界公民”。
Creationism 神创论
特别是指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的信仰(一些犹太人和穆斯林因阅读犹太律法《托拉》和《古兰经》也相信神创论),他们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完全如《创世纪》里记载的那样——神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年轻地球”创造论者认为,世界在六千年前就被创造出来了;“古老地球”创造论者则把创世日期推到数十亿年前。神创论与所有亚伯拉罕宗教一样古老,但到了二十世纪,由于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接受了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的演化论,神创论变成一个政治敏感问题。神创论在美国南方许多州依然十分流行,影响根深蒂固( 1925年,田纳西州一位生物老师约翰·托马斯·斯考普甚至因教授演化论而被法庭宣判有罪)。但在1987年,最高法院裁定,在学校教授神创论违反了宪法的政教分离原则。尽管如此,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五分之二的美国人仍坚信神创论(参见原教旨主义)。
Cubism立体主义
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以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和乔治·布拉克(1882-1963)作品为代表的一种艺术风格。法国艺术评论家路易·沃塞勒(1870-1945)最早使用该词。立体派绘画摒弃了流行的二维平面图像的传统透视画法,在作品中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可同时看见对象物。
Cynicism 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学说源于公元前五世纪追随安提西尼(公元前445-前365)思想的希腊哲学家,他们相信人生的目的是遵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德之道。在实践中,犬儒主义意味着不受世俗约束,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例如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桶里)。犬儒主义的现代定义则见于十八世纪的讽刺作家如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的作品中,指一种怀疑论,怀疑别人的动机。用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的话说,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一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

D

Dadaism达达主义
起源于1916年苏黎世的一场文化运动,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抗议,认为传统的“资产阶级”艺术是那场战争的同谋。达达主义的追随者认为那是一种“反艺术”,达达主义吸引了如法国的马塞尔·杜尚(1887-1968)、德国的马克斯·恩斯特(1891-1976)等一批艺术家。其影响也扩散到文学领域,例如德国作家库尔特·施威特斯(1887-1948)创作了“有声诗”,一些作曲家谱写了“达达”音乐。就许多方面而言,达达主义是超现实主义和朋克的先驱。
Darbyism达秘主义
英国爱尔兰传道者约翰·纳尔逊·达秘(1800-1882)的教义学说。其教义被普利茅斯兄弟会采用,普利茅斯兄弟会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严格教派,没有神职人员或等级制度,认为英国圣公会已经偏离了原先的基督教传统。达秘宣扬时代论学说,即用上帝启示的历史渐进论和救赎计划来诠释《圣经》,千禧年预言基督即将再度降临人世,那些得救的人被送往天堂时必定“狂喜”。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
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提出的自然选择和演化理论。该词是由托马斯·赫胥黎( 1825-1895)在1860年评论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一篇文章里创造的。达尔文认为,演化涉及变异(存在于各种形式的生命中)的相互作用、遗传和生存斗争。这种生存斗争决定哪些变异将在给定的环境中具有优势,因此可以通过选择性繁殖来改变物种。其后,“达尔文主义”这个术语在演化论上,超越了达尔文本人在生物学和社会上的主张。例如,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 1820-1903)在维多利亚时代提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暗示穷人和弱者不值得帮助。其实,达尔文主义并未区分获得性状(不能经遗传而得)和遗传变异(可以从一代遗传到下一代),现代遗传学知识尤其是可以解释变异原因的基因突变理论,补充了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理论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
Decentralism非集中制
如分权制那样,将权力从中央分散下放到地方共同体的一种思想。与人类规模庞大的现代生活相比,非集中制的一大好处是创造了适宜人居的生活。正如德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1911-1977)所言:“小即是美。”
Deconstructionism 解构主义
语言分析的一种方法,即“解构”文本中内在的意识形态和其他假设,来源于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2004)的著作。此概念的本质是——对许多人来说莫名其妙——个人经验将挑战公认的“终极真理”。德里达否定了理解事物要求熟悉意义、意义直接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的观点,他把这种观点看作“存在的神话”。他认为,对事物的理解涉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的文本中识别它的能力。德里达融合了法语的“差异”和“延迟”,创造了“延异”这个词,表明语言是一种无限的“延异游戏”,而且无限不稳定。
Defeatism失败主义
接受失败或甘心失败的态度。列宁创造了“革命失败主义”这个概念,认为统治阶级将下层阶级送上战场,参与资本主义的战争——若国家战败,反而对工人更有利,这样就为国际革命铺平了道路。
Deism 自然神论
指信仰上帝(拉丁语deus)是基于理性和观察而不是任何神的启示。如此,自然神论与依赖通过先知传达启示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存在着根本差别。自然神论者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而让世界按照上帝设计出来的自然规律运行下去。自然神论吸引了十八世纪欧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然而,自然神论否认上帝干预世界的理念,冒犯了当今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参见原教旨主义)。
Deontologism道义主义
一种以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著作为基础的理论,认为只有出于义务感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为尽义务而尽义务”是道德命令。一个行为正确与否,必须根据这个行为的内在道德价值而不是这个行为的结果来判断。
Despotism专制政治
由单个统治者或统治集团行使绝对权力。换言之,即暴政。
Determinism决定论
备受十九世纪思想家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等人争议的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的愿望甚至行为都由先前存在的环境和自然规律决定。因此,自由意志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般自由。
Diaiectical materialism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历史事件是对立冲突的结果,因此,从哲学上说,正命题与反命题是一对综合命题。该理论被苏联采纳为官方的哲学指导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马恩思想又源自格奥尔格·黑格尔(1770-1831)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反面,唯心主义是一种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概念衍生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应当用阶级斗争来解释,资产阶级(参见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对立,地主与农民对立。
Dimorphism二态性
单一物种内存在两种不同形态的情况。例如,性二形性(源自希腊语di-和morphe,意为“两个”和“形式”)指同一物种的雄性和雌性在肤色、外形、身材或身体部位方面的差异。
Dispensationalism时代论
基督教福音派将《圣经》解释为显示年代系列的“天启”的教义学说——在各个历史时期,上帝启示自己和他的救赎计划。该教义源于英国爱尔兰传教士约翰·纳尔逊·达秘的思想,他也是原教旨主义基督教弟兄会运动(参见达秘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时代论的核心是千禧年思想,认为基督弥赛亚将再度降临人世,在地上建立千年的上帝之国,直到审判日和“狂喜”——信徒会通过“追赶”被带到天堂。时代论认为,上帝会履行他对以色列的承诺,当弥赛亚再度降临时,给了犹太人皈依基督的可能性。这一思想是美国原教旨主义基督徒大力支持现代以色列国的一个原因。
Divisionism点彩派
同义词是点画派,新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参见印象派),特别是在法国被乔治·修拉(1859-1891)、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和他的儿子吕西安·毕沙罗( 1863-1944)等画家实践。绘画中,画家使用纯色的小点块,这些点在观者视觉中将混合在一起。
Dixiecratism迪克西主义
美国南方各州一群保守政客的意识形态,尤其主张种族隔离。他们因反对民主党的扩大民权政策而于1948年从主流民主党中脱离出来。1948年7月,“迪克西”人在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开会,提名南卡罗莱纳州州长斯特罗姆·瑟蒙德(1902-2003)为总统候选人(他在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南卡罗莱纳州获胜)。迪克西党的正式名称是州权民主党,该党强调在南方保持原有生活方式的强烈愿望,反对它所认为的联邦政府干预。虽然1948年大选后该党解散,但数十年来,迪克西党的观点在南部各州仍具广泛的影响力,并确保对民权进步不那么热心的共和党在南方选举中打败民主党(瑟蒙德本人就跳槽到了共和党)。
“Dixiecrat”这个词是“迪克西”(Dixie)和民主党(Democrat)的结合体,“迪克西”意指南方各州,尤其是指美国内战时期的南方邦联。“迪克西”是南方邦联军军歌歌名,1859年由丹尼尔·迪凯特·埃米特( 1815-1904)创作。“迪克西”这个词可能来自1860年前一家新奥尔良银行发行的十元纸币。新奥尔良市法语居民使用的纸币上印有DIX这个词,法语意思是“十”。
Dogmatism教条主义
不顾持有异议的事实或意见,顽固自大地坚持一种观点或教义(希腊语dogma)。
Donatism 多纳图主义
北非一个分裂的基督教运动,311年由迦太基(今突尼斯)神学家多纳图斯·马格纳斯(约死于355年)的追随者创立。由于多纳图主义者反对一个叫作西西利厄的执事被任命为迦太基主教,理由是他已被菲利克斯主教祝圣,而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时期,菲利克斯主教将《圣经》复制本交给罗马当局,犯了叛教罪,由此导致多纳图教派与基督教分裂。
多纳图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一种异端观点,认为只有那些生活无可指摘的人才属于教会,圣礼的合法有效性取决于施行圣礼的牧师的个人品德。尽管遭受长期迫害,四世纪大半时期多纳图主义仍是北非的多数教派,直到五世纪初圣奥古斯丁(354-430)反对之。411年,由奥古斯丁的朋友、帝国护民官马尔塞林努斯主持的迦太基会议决定反对多纳图教派,支持正统派信徒,由此加大了对多纳图教派的迫害。到七世纪时,北非的多纳图主义和其他基督教派被穆斯林征服,差不多消亡殆尽。
Dualism 二元论
一种认为世界存在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共存的方面或实体的思想。例如,精神与物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这一概念有一项传承让人印象深刻,柏拉图就认为世界由有形的现实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组成。很多宗教都具有二元论的固有思想。例如,摩尼教中善与恶两股力量相平衡的世界(参见摩尼教),或道教中象征自然二元性的阴阳概念(参见道教)。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十分专注于精神与肉体二元论的思想,他因名言“我思故我在”而家喻户晓。
Dwarfism侏儒症
指一个人与其年龄相比过于矮小的身体状况。导致侏儒症的医学病因有两百多个,最常见的病因是软骨发育不全,四肢与躯干比明显短小。
Dystopianism反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主义相对,指一个非常糟糕或不幸的地方。反乌托邦(Dystopian)源自希腊语dys和topos,意为“坏的”和“地方”。该词作为一个形容词,最早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68年在英国下议院)使用,与托马斯·莫尔1516年的书中所描写的想象中完美的乌托邦世界截然相反。反乌托邦主义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如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度》。

E

Eclecticism 折衷主义
源自希腊语,意为“选择中”(但通常是最佳选择),指一种借鉴很多来源,而不是仅仅依赖一种看法或一整套假设的生活和思想方法。这个词由希腊哲学家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最早使用,以求在没有绝对真理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程度的可能性。在罗马人中,西塞罗和塞内卡都是折衷主义者。一般意义上讲,折衷主义与人类的许多努力有关,从绘画到音乐,甚至包括武术。
Economism经济主义
信奉经济因素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诸如文化或种族等社会因素仅考虑其经济维度,或干脆将其忽略。该术语源自希腊语oikonomia,意为“家庭管理”。经济主义饱受诟病。美国社会评论家艾伯特·杰伊·诺克(1870-1945)痛骂经济主义是“一种用生产、收购和财富分配等概念解释人类整个生活的哲学……我有时觉得这可能是块最终让西方文明在上面粉碎自己的石头”。该词也被当作十九世纪末一群温和的俄罗斯社会民主党人的标签,他们主张工人阶级应更加关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不是政治改革。
Egalitarianism平等主义
关于人人平等,享有相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利的学说。此概念至少与《圣经·旧约》一样古老,体现在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的开篇语中:“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主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平等主义是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根本,也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怀疑者指出,所谓的平等主义社会仍旧制造它们自己的精英。
Egocentrism自我中心主义
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态度。心理学家指出,自我中心者无法正确区分自身与周围的外部世界;他们“不能替别人着想”。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 1896-1980)认为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的一种正常心理。
Egoism利己主义
源自拉丁语ego,意为“我”。认为一个人的目标就是或应当是,无论什么都要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理论。与之相反,利他主义会考虑他人利益。
Egotism自负
指一种过分看重自我、妄自尊大的习惯。
Elitism精英主义
依据精英的优越特征(血缘、教育或智商),信奉某个特定人群或精英优越于群体外的人。美国有常春藤名校;法国有精英大学;英国有牛津剑桥精英以及“校友互助”网。
Emotionalism滥情主义
一种表现情感的倾向,特别是表现过多的情感。
Empiricism经验主义
一种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或可观察的证据的理论,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该词虽起源于十九世纪,却是十七至十八世纪如英国的约翰·洛克(1632-1704)、爱尔兰的乔治·贝克莱(1685-1753)和苏格兰的大卫·休谟(1711-1776)等许多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他们提出要用经验法研究抽象的形而上学。“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这句拉丁语口头禅概括了经验主义的指导原则。然而,经验主义的问题是在解释似乎不需要基于任何经验的知识时会存在困难,比如数学。
Environmentalism环保主义
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包括动植物免于污染和其他形式损害的一场政治和社会运动。涉及“环保”的立法可追溯到欧美工业革命开始之际。以保护自然及其资源为宗旨的美国塞拉俱乐部早在1892年就成立了,但作为群众运动,环保主义是二十世纪后期才出现的一种现象。例如,在抗议滴滴涕(DDT)的滥用之后,美国于1970年设立了环境保护署,1973年签署了《美国濒危物种法案》。同样的,最初反对美国核试验的绿色和平组织于1971年在加拿大创建;地球之友组织于1969年在美国成立,1971年成为国际网络。到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在西方(该运动在发展中国家要弱得多),环保主义常常与反全球主义联系在一起。
Epicureanism伊壁鸠鲁主义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约公元前341-前270)所教导的一种生活方式,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因为没有来世。这种观点常常被解释为“既然明天我们会死,那就吃喝玩乐吧”。但事实上,伊壁鸠鲁并不提倡这种享乐主义的方式,因为其带来的后遗症正是那些人们想要避免的痛苦。相反,他强调以节制适度的方式,达到安宁、幸福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Episcopalianism主教制
由主教管理教会的方式,不同于长老制(由长老管理教会)或公理制(由信徒会众管理教会)。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主教”episkopos (epi和skopos指“由上往下”和“观察者”,意为“监督”)。主教制在早期基督教中较为常见。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之后,该词指与罗马天主教会没有联系的新教教会,尤其是指英格兰教会(圣公会)。美国和苏格兰圣公会的名字叫The Episcopal Church(圣公会),美国圣公会成立于1607年,现有大约两百万圣公会教徒。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保守的圣公会主教反对美国圣公会按立一个同性恋者,世界圣公宗出现分裂。英格兰教会现在已任命女性牧师并同意任命女性为主教”,美国及苏格兰的圣公会已经任命女性为主教[8]
Essenism艾赛尼派
艾赛尼派信徒的教义和实践。艾赛尼派是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一世纪末盛行于巴勒斯坦死海附近的一个犹太宗教兄弟会。艾赛尼派过着苦行禁欲的集体生活,一般排除妇女,并严格遵守包含在《托拉》里的摩西律法。不像同时代的法利赛人,艾赛尼派否认肉身复活。他们还相信审判日即将来临。1947年发现的《死海古卷》据信属于艾赛尼派教徒。
Essentialism本质论/基本教育说
认为事物(或人)都具有定义它们属性和特征的思想,故此可以区分它们自身与他者。例如,人不同于黑猩猩。在哲学上,这导致了本质特征(人必然占用空间,这是本质特征)和偶然特征(人也许要穿衣服,对于人的本质而言,这只是偶然特征)的区别。在教育上,基本教育说是指要教给孩子们一些可视为本民族文化根本的一些思想。
Ethnocentrism民族中心主义
相信自身族群及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并因此具有以自身标准去评价其他文化的倾向。千百年来,民族中心主义一直就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习惯给外国人和外来者贴上“野蛮人”的标签。英国银行家、政治家,也是他那个时代主要的人类学家约翰·卢伯克爵士(1834-1913)认为所有未开化的民族都没有宗教;法国人类学家吕西安·列维-布留尔(1857-1939)将“原始”社会描述为具有“先于逻辑的智力”,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不像欧洲人。与之相反,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埃文·埃文斯-普里查德爵士( 1902-1973)写道:“如果我们要欣赏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那么就得抛弃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首次使用这个术语可能是在1900年,美国人类学家W.J.麦吉(1853-1912)称民族中心主义是原始文化的特征:“这看来不是想象,民族中心主义也是它自己文化的一个特征。”
Euphemism委婉语
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源自希腊语eu和pheme,意为“好的”和“说”),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尖刻或令人尴尬的言辞。例如,不说“解聘员工”而用“员工离职”。有时,委婉语达不到它的初衷:“种族清洗”和“间接损害”如今再也不能掩藏“种族屠杀”和“平民伤亡”的含义了。
Euphuism夸饰文体
一种词藻华丽、装模作样的说话或写作方式,如大量使用双声、重复、明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个词源自希腊语euphues,意为“天生丽质”或“身材匀称”,指的是英国作家约翰·李利(约1554-1606)写于1578年和1580年的两本书《尤菲绮斯:智慧的解剖》和《尤菲绮斯和他的英格兰》里主角的风格。以下是《尤菲绮斯:智慧的解剖》里的一段摘录,体现这种典型的夸饰风格:“正是美德,美德啊,让绅士成为绅士;让贫穷的变富有,让卑微的变高贵,让受支配的握有主权,让丑陋的变漂亮,让有病的变健康,让孱弱的变强大,让最悲惨的变最幸福。”但这种夸饰文体并不只是李利一个人在用,十六世纪后期夸饰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朝廷的语言中。
Eurocommunism欧洲共产主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西欧一些共产党采纳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主张民主程序,并强调独立于苏联。欧洲共产主义特别是由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共产党(相对来说不太积极)提出并发展的,部分原因是对苏联广为人知的侵犯人权以及1968年镇压“布拉格之春”运动做出的反应,也是自身争取选民的需要。1975年意共和西共均认为苏联不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唯一模式;为了“更新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所有进步力量都应团结协作,共产党需要通过内部组织的民主化重振自己。1977年,法国共产党同意这个“新道路”,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恢复了亲苏路线。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在欧洲国家内部,支持共产主义(包括欧洲共产主义)的势力变得无足轻重。
Evangelicalism福音主义
基督教新教的一个运动,强调改信的体验、《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依据以及福音传道的重要性。该运动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和美国,英国福音传教士乔治·怀特菲尔德(1714-1770)到美国布道,使得英国北美殖民地出现了一场被称为“大觉醒”的宗教复兴运动。后来,它得到英国政治家、废奴运动活动家威廉·威尔伯福斯( 1759-1833)的支持。福音主义是美国一支特别强大的社会力量,甚至是一支政治力量。在葛培理、杰里·福尔韦尔(1933-2007)和帕特·罗伯逊等布道家的推动下,十九世纪的宗教复兴热转为二十至二十一世纪的原教旨主义运动和五旬节派运动。
Evangelism福音传道
使人转信一种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使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负有传播上帝(真主)话语的经文义务。该词源自希腊语euangelos,意为“带来福音”。福音传道还可以指对一项事业的热心倡导(例如环保福音传道),这种用法更为常见。
Exhibitionism暴露症
有意吸引别人关注自己的行为。正如精神病学家定义,暴露症是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暴露自己的生殖器或违背他人意愿强迫别人看到自己生殖器的行为。它还可以包括在可能有人看到的场合进行性交。
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
一种将个人视为自由的行为者,能通过意志行动决定行为发展的哲学方法。存在主义始于十九世纪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著作,但这个词可能是由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1889-1973)于1943年创造的。存在主义方法与二十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05-1980)和阿尔贝·加缪(1913-1960)最密切相关。萨特于1943年出版了《存在与虚无》,加缪于1942年出版了《西西弗的神话》,阐述存在的无意义。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实际生活构成了他的本质,而不是定义人的先定本质。存在主义倾向于否认存在客观价值,强调一个人的自由和经验。
Exorcism 驱魔
一种从被附身的人或地方中驱逐恶魔邪灵的行为。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并在《圣经·新约》中被确认为耶稣基督的神迹之一。驱魔是基督教的一个仪式,但现在大多数教派尤其是西方的教派非常谨慎地使用驱魔术。相反,科学教信徒认为,每个被称为“体内希坦”(body thetans)的异形附体的人,都必须通过科学教特有的技术进行驱魔。
Expansionism扩张主义
获得更多的领土或更大的市场和经济影响力的政策。该过程往往与殖民主义相关。
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
一场艺术运动,尤其是在绘画领域,艺术家强调主观或情绪上的感觉超过纯粹客观的观察。该运动根植于十九世纪末期,但在二十世纪之初由德国艺术家马克斯·贝克曼( 1884-1950)等人界定并很快传遍欧洲,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和流亡法国的俄国画家马克·夏加尔(1887-1985)都是表现主义绘画大师。
Extremism极端主义
指超出通行惯例,常表现为消极负面的特质,尤其在政治领域。该词的反义词是温和。一个极端分子很可能会暗杀政治对手,但一个温和派不会。极端分子并不喜欢这个标签,他们更喜欢被人称为“激进分子”。

F

Fabianism 费边主义
1884年在伦敦成立的费边社的理论学说,主张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费边主义的目的,就是“依据最高的道德原则改造社会”,但只能通过渐进方式而不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革命方式。这个名字暗指古罗马将军昆图斯·费边乌斯·马克西穆斯(约公元前280-前203),他的绰号叫拖延者。费边主义早期的名人包括西德尼和比阿特丽斯·韦伯夫妇(1859-1947和1858-1943)以及对由早期费边社脱胎而来的英国工党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乔治·萧伯纳(1856-1950)。费边主义也影响了二十世纪英国殖民地独立运动的一些领导人,特别是印度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根据费边路线制定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1876-1948)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位费边主义者;新加坡独立后的首任总理李光耀(1923-2015)也一度受费边主义的影响。
Factionalism 派系主义
在一场政治运动中出现分裂的情况。派系通常为贬义,因为它们影响了团结和统一。
Falangism(西班牙)长枪党主义
指西班牙长枪党的法西斯学说。长枪党(指方阵队形,源自希腊语,意为“军营”)于1933年由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创立,在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内战中支持佛朗哥将军。除此之外,该词更常指一些右翼政治组织,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拉美国家右翼组织的法西斯学说(参见法西斯主义)。当拼写为Phalangism时,指的是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是1975年至1990年黎巴嫩内战中的一支基督教武装力量。
Fanaticism狂热
过分热烈和迷恋的表现,常见于体育、宗教和政治的追随者。“粉丝”和狂热分子的区别在于,“粉丝”的行为举止可接受,而狂热分子的过度行为不可接受。
Fascism 法西斯主义
以民族主义为特征的威权政体。该词源自拉丁语fasces,意为“束棒”,是将许多木棍绑在一起的束棒和突出的斧刃的符号,在古罗马是集体权力的象征。该词最早用来指1922年至1943年统治意大利的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独裁政权,后来泛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种意识形态,包括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权和德国的希特勒政权。经济上,法西斯主义既反对强调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也反对强调个人的资本主义,主张墨索里尼称为“法团国家”的制度,即政府要控制(或与企业卡特尔一同控制)经济。政治上,法西斯主义高举民族和种族纯洁的旗帜:一个民族必须在与其他种族的竞争中足够强大才能生存下来。经历二战浩劫之后,现在该词常用作贬义,时常用来指拉美的右翼政府(如智利的皮诺切特将军政府)和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反移民运动。
Fatalism宿命论
相信一切都是事先预定的,所以不可避免。言外之意是自由意志不存在。宗教时常与宿命论相关,因为有“这是上帝的旨意”的说法。
Fauvism野兽派
二十世纪初在法国盛行一时的绘画风格。以亨利·马蒂斯( 1869-1954)为首的野兽派画家运用纯粹、鲜艳的色彩,直接在画布上创造了一种色彩爆炸的效果。他们在1905年的年度巴黎秋季艺术沙龙上第一次正式亮相,评论家路易·沃塞勒(1870-1945)描述马蒂斯的画作《开着的窗户》和《戴帽子的女人》是“多纳泰罗在野兽群中”(fauve意为“野兽”)。其他野兽派代表画家包括乔治·布拉克(1882-1963)、安德烈·德兰(1880-1954)、拉乌尔·杜菲(1877-1953)和莫里斯·德·弗拉曼克(1876-1958)。野兽派最初震惊了艺术界精英,但很快得到美国收藏家格特鲁德·斯坦因(1874-1946)的认可和接受。即便如此,1908年之后这种风格几乎消亡,因为绝大多数野兽派画家从生动的表现主义转向了几何风格的立体主义(立体主义也是路易·沃塞勒在1908年命名的)。
Favouritism偏袒
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给予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不合适的优惠的做法。有时这成为政府的一项政策,如在马来西亚,本地人享有经济优惠政策,他们被称为马来西亚土著人或“大地之子”,这是以牺牲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人同胞的利益为代价的。
Federalism 联邦制
政治权力由中央政府(美国是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单位(州或省)分享的一种政体。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实行联邦制,包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和比利时。但联邦制在欧盟的发展中引起了很大争议,尤其是英国的欧洲怀疑论者声称,欧盟正在变成“欧罗巴合众国”。
Feminism女权主义
主张妇女在生活各个领域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的运动。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的著作[9],到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因争取女性选举权的斗争而为社会关注(新西兰妇女于1893年获得选举权,英国妇女于1918年获得选举权,美国妇女于1920年获得选举权,法国妇女直到1944年才获得选举权)。虽然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于1949年写了本有影响力的书《第二性》,但现代女权主义本质上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那时美国新创了“妇女解放”这个词,贝蒂·弗里丹(1921-2006)、安吉拉·戴维斯、格洛丽亚·斯泰纳姆等女权主义作家崭露头角。到二十一世纪,从理论上说,女权主义在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目标,至少在立法方面是这样。但实际上,女性总体收入仍然低于男性,而且担任高级职位的女性也比男性少。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妇女的状况似乎在恶化。
Fenianism 芬尼亚主义
1858年在美国创立的芬尼亚兄弟会的革命运动,谋求爱尔兰脱离英国独立。1867年,芬尼亚兄弟会在爱尔兰发动了一场失败的起义并继续进行武装斗争,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此后它们被爱尔兰共和军(IRA)取代。芬尼亚运动(源自旧爱尔兰语féne,一个爱尔兰古代人的名字)得到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大力支持,一些人在十九世纪末期对英国统治下的加拿大发起突袭,但并没有成功。
Fetishism拜物教/恋物癖
崇拜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以为它具有魔力。该词起源
于十七世纪,来自法语fetiche和葡萄牙语feitico,意为“护身符”,与西非的风俗有关。
心理学借用了人类学的这个术语,指一种必须使用非生殖器、无性物体,比如鞋或脚才能达到性满足的精神状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在《对性欲理论的三种贡献》一书中认为恋物欲者的对象可比照“野蛮人将崇拜物看作神的化身”。
Feudalism 封建主义
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政治和社会体系。君王将土地(一块封地)封给贵族(英国称为barons),贵族再将土地租给骑士,骑士又将土地租给佃农。这种租赁关系产生了一种相互的义务链:佃农为骑士提供食物和服务,骑士为贵族提供军事保护,贵族为君王出钱出兵。“封建主义”这个词直到十七世纪时才使用,这时候由于城市居民点的增加,该词失去了声望。从一个不太严谨的意义上说,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封建主义,农民对地主统治阶级效忠(并提供一部分粮食),地主给他们提供保护(如住房、教育)。
Fordism福特主义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1863-1947)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概念。福特主义这个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 1891-1937)创造的。由于高生产只有在高消费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因此福特主义需要提高工资,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产品。福特主义实行公司的家长式统治(paternalism),同时雇主为工人提供医疗保险等福利。
Formalism形式主义
在艺术、文学、道德甚至数学领域的一种理论,着重于坚持已知的形式。例如,在绘画中,形式主义对印象派的解释是,一幅画——不管什么主题——用法国艺术家和设计师莫里斯·丹尼斯(1870-1943)的话说,“本质上是一个覆盖色彩、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平面”。因此,形式主义为抽象艺术铺平了道路。文学分析中的形式主义,着重强调文本本身而不是它的历史或文化语境。
Fourierism傅立叶主义
法国社会理论家夏尔·傅立叶(1772-1837)提出的社会改革理论,他设想将社会改造成自给自足、独立的合作社(法语称“法朗吉”,phalanges)。这一理想是十九世纪初一些乌托邦设想中的一个,并且以“联想主义”( associationism)的名义被艾伯特·布里斯班(1809-1890)移植到了美国,在《纽约论坛报》上开辟专栏专门介绍傅立叶主义。傅立叶的理论设想是在他的合作社里,人人生活和谐,不受政府干预。在美国,建立了大约五十个法朗吉——这是二十世纪后期嬉皮士公社的前身——社员们根据他们工作的不快之事领薪。然而,这些法朗吉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
Francoism佛朗哥主义
西班牙独裁者(独裁统治从1939年一直持续到1975年其死亡为止)、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内战中得胜的国民军领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1892-1975)的意识形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佛朗哥站在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政权一边,但在二战中,他使西班牙保持中立;在随后的冷战中与美国结盟。佛朗哥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威权主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并坚守罗马天主教义
Freudianism弗洛伊德主义
奥地利神经学专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的心理学理论,强调无意识感觉和性欲在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信念中的重要性。弗洛伊德主义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分别代表一个人的本能、意志和道德意识。
Frotteurism摩擦法/摩擦癖
在凹凸不平的表面进行摩擦的一种绘画技法,法语称为frottage(意为“拓印法”)。马克斯·恩斯特( 1891-1976)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运动画家运用该技术,作为他们作品(参见超现实主义)的起点。
在心理学上,摩擦癖指通过摩擦他人的衣服实现性快感的一种行为。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
指信奉一套基本规则或宗教教义,尤其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例如,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相信《圣经》的文字记载,包括创世纪和耶稣基督的神迹故事。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古兰经》是真主的话语,主张将伊斯兰教法运用于社会。该词通常作为贬义使用,与极端主义相关。
Futurism未来主义
由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1876-1944)发起的文学和艺术运动。马里内蒂于1909年首先在𝓛𝓪 𝓖𝓪𝔃𝔃𝓮𝓽𝓽𝓪 𝓭𝓮𝓵𝓵'𝓔𝓶𝓲𝓵𝓲𝓪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此文后来又刊载在法国《费加罗报》头版上,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未来主义否定先前所有的艺术流派,将世界看作一种运动的、机械化的动力(如大加颂扬汽车的动力和速度)。未来主义代表画家包括翁贝托·波丘尼(1882-1916)、贾科莫·巴拉(1871-1958)和吉诺·塞韦里尼(1883-1966)。未来主义将战争看作一次清洗的过程,许多意大利未来主义者曾经在短时间内都认同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

G

Gallicanism高卢主义
法国的一种政治和基督教会教义,主张法国罗马天主教徒有独立于教宗绝对权威的自由。这个词是十九世纪创造的,用来描述与越山主义(主张意大利教皇“越过群山”对法国天主教徒拥有权力)相对立的概念。但作为一种学说,高卢主义源起于八至九世纪早期的法国民族主义,后来法国国王、被称为“公正王”的腓力四世( 1268-1314)因向教士征收百分之五十的税而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约1235-1303,1294-1303任教皇)发生冲突。在经过几次国王和教皇之间的冲突后,查理七世在1438年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赋予法国教会掌控自己的任命和管理教务的权力,不受教皇的干预。到十六世纪末,高卢主义演变为两股学说:政治(包括议会和王室)的高卢主义和神学的高卢主义。1682年,法国教士通过《高卢四款》,融合了两股学说: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精神权威,但没有世俗权力;教皇从属于大公会议;教皇必须接受法国教会的教例,如法国君主有任命主教的权利;教皇一贯正确是有条件的,需经整个教会的批准。法国君主制瓦解后,高卢主义变得无关紧要;1869年至1870年召开的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宣布在信仰和道德方面教皇具有永久的正确性,并确认了越山主义教义——神学意义上的高卢主义消亡。
Gallicism法语成语
指法语中的说法或习语,特别是由另一种语言使用者使用法语时的表达。例如:savoir faire or joie de vivre(处世之道或生活之乐)。
Gaullism戴高乐主义
二战中自由法国领导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前总统夏尔·戴高乐(1890-1970)提出的保守主义和法国民族主义政策,尤其以拒绝依赖美国为特征。戴高乐的一项决定是法国应拥有独立的核威慑力量;另一项是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2009年前总统萨科齐总统决定法国重返北约)。1970年戴高乐去世后,戴高乐主义在中间及中间偏右的政治力量中一直是主流思想,最初由中间派的民主共和联盟和更右翼的保卫共和联盟(RPR)代表。现在,戴高乐主义主要由萨科齐的人民运动联盟(UMP)———保卫共和联盟的继任者——代表。
Geocentrism地心说
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信仰。科学早已推翻了地心说
(早在十六、十七世纪,哥白尼和伽利略就提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参见日心说),但它仍然是许多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和神创论者信奉的教义(参见原教旨主义神创论)。
Geophagism食土癖
吃黏土或其他土壤的行为,也称为geophagy(源自希腊语geo和phagia,意为“黏土”和“吃”)。食土的行为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存在,尤其是在非洲,土著美洲人以及历史上的美洲奴隶中也存在这种现象。食土的营养学理由是土里含有矿物质。
Germanism德语借用词
指借自德语,用于另一种语言中的词汇。例如kindergarten(幼儿园)。
Gigantism巨人症
生长激素分泌失衡导致身体过分高大的状况。
Globalism全球主义
相信国际主义,尤其是像联合国这样的机构和组织,与民族主义区域主义的狭隘做法形成对比。
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
公元二世纪流行的一个基督教异端思想,认为世界
82
是由造物主创造的,这个造物主是从属于最高神的一个天神。基督据说是最高神派下凡的,而这个最高神的灵知(希腊语gnosis)会拯救人的精神。诺斯替主义区分这个最高神和造物主。造物主是不完美的创造者,也是这个本身不完美的世界的统治者。但是一些个人可能希望死后到最高神那里,基督充当了救世主(也许还有其他追随的救世主)并带给他灵知。一些诺斯替派认为,人可以分为肉体、灵魂和精神(神圣的火花)。纯粹的肉体永远不会被拯救;那些掌握神圣火花知识的人可以期待一定会得救;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可能会通过信仰得到一定程度的救赎。虽然诺斯替主义是基督教的思想,但它将世界划分成两个实体的二元论性质,也常见于其他许多宗教,如摩尼教和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的琐罗亚斯德教
Goldwynism高德温式妙语
由自相矛盾地选择词语、成语或文本而产生的一个滑稽的语句,如“把我包括出去” (include me out)。该词引用自这类句子的习惯使用者、波兰出生的美国电影制片人塞缪尔·高德温(1882-1974)。高德温原名施缪尔·格尔菲茨,在英国改名为塞缪尔·高德菲什,后来到了美国又改名叫塞缪尔·高德温。高德温式妙语的著名例子包括“如果我现在就摔死,那我是活着的最幸福的人”,“我并不总是对的,但我从来不犯错”。
Gradualism 渐进主义/渐变说
在政治上,渐进主义指一种渐进式改革政策而不是剧变或革命。因此,渐进主义往往是保守主义的一个特征。在科学上,渐变说指由增量变化引起的演变。

H

Hasidism哈西德主义
十八世纪创建于波兰的一个犹太教神秘运动,反抗严格的塔木德律法崇拜,主张通过音乐和舞蹈以快乐崇拜的方式取而代之。哈西德一词来源于希伯来语hasid,意为“敬虔”。该运动始于伊斯雷尔·本·埃利泽·巴尔·闪·托夫(1698-1760)的宣教,托夫以缩写名“贝施特”为人所知,他教导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对神虔敬比做学问来得重要。1772年,哈西德派被正统派塔木德犹太教逐出教会,但它继续在中东欧蓬勃发展。十九世纪,哈西德派变得极端保守,被正统派再次接受。到二十世纪末期,哈西德派成为犹太人生活世俗主义最坚定的反对者。哈西德派可以通过着装加以识别,如他们戴的宽边皮帽,这种皮帽起源于十八世纪波兰的贵族。在纳粹大屠杀中,大批哈西德派信徒遑难。今天,他们主要集中在以色列和美国。美国最大的哈西德派团体是卢巴维奇社团,可能有十万名信徒。“哈西德”一词也指公元前300年至前175年期间发展起来的一个严守教规的犹太教派,该教派带
Hedonism享乐主义
追求快乐和自我放纵的行为。毫无疑问,享乐主义与人类一样古老,尽管这个词本身(源自希腊语hedone,意为“快乐”)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现代的享乐主义者常常是追逐自己快乐的自私者,但在古希腊,享乐主义的概念并不只是与肉体的快乐相关,通常更与宁静和智慧的喜悦相关。偏爱纵欲的亚里斯提卜(约公元前435-前356)是一个例外。享乐主义的代表是伊壁鸠鲁(约公元前341-前270),他认为安宁来自智慧和美德。
Heightism身高歧视
根据一个人的身高而采取的歧视,通常认为高个子好、矮个子不好。虽然有大量突出的反例,比如拿破仑、邓小平和法国前总统萨科齐都是矮个子,但社会学调查坚称,高个子更擅于从商、从政和谈情说爱。
Heliocentrism日心说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阐述的理论(虽然日心说数个世纪以来未得到天文学家的认可),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日心说的提出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地心说相抵触(参见地心说)。1633年罗马天主教会宣判支持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1564-1642)为异端分子。
Hellenism希腊文化
希腊的文化与文明,特别指古希腊时期(源自希腊语词根Hellas,意为“希腊”)。该词也指犹太人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被希腊习俗和语言同化,这一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在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占统治地位。
Henotheism单一主神教
在许多神中坚持崇拜一个特定的神。该词由德国语言学家、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1823-1900)创造,源自希腊语heno-和theos,意为“一”和“神”,用来描述某个人在众神中决定崇拜一位神的情形。单一主神教类似于一神崇拜,但单一主神教并不排除存在其他值得崇拜的诸神,而一神崇拜认为只有一位神值得崇拜——即使存在已知的其他神祇。
Hermaphroditism/Hermaphrodism两性畸形
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性征的状态。这种两性同体现象在许多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比较常见(例如花朵可能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但在人类中较为罕见,几乎总是限于外貌而不是官能。
Hermeticism隐逸派/赫耳墨斯主义
在文学上,hermeticism指二十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现代派诗歌运动隐逸派(意大利语ermetismo),隐逸派诗人——尤其以朱塞佩·温加雷蒂(1888-1970)、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1901-1968)和欧金尼奥·蒙塔莱( 1896-1981)三人为代表,夸西莫多和蒙塔莱均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和阿蒂尔·兰波(1854-1891)等十九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参见象征主义)的影响,也汲取了鼓励语言创新的短暂存在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的养料。
在哲学上,hermeticism既指公元一世纪用理性结合宗教并以亚历山大为中心的新柏拉图主义,也指涵盖了神秘学、炼金术和占星术的一套信仰。该词从希腊赫耳墨斯神Hermes衍生而来,等同于埃及透特女神,她被视为炼金术和占星术的创始人。
Heroism 英雄主义
伟大的勇气。奇怪的是,英雄(或女英雄)并非总是如此英勇,他(她)可能仅仅是一本书里的主人公或一部电影里的主角而已。同样,这个概念越来越贬值,人们现在普遍将战争或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塑造成“英雄”,而不管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事,勇敢不勇敢。
Hinduism印度教
在印度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宗教和文化传统,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信仰,一些权威专家认为印度教起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它拥有大约九亿信徒,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仅次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印度教徒视为至尊天启的克利须那神为主角的《薄伽梵歌》概述了印度教的主要经典《吠陀》。印度教常被看作是多神教(参见多神教),但绝大多数印度教徒都承认一个最高的神,其他各种神只是主神的化身。由于万物都有神性,因此印度教
宣扬非暴力,大多数教徒奉行素食主义。印度教的主要教义是相信因果报应决定的投胎转世,要终结轮回唯有通过
涅槃才得解脱。印度教还将种姓的概念嵌入到印度社会中(虽然有些权威专家认为经典里没有这种说法)。种姓制度将社会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军人和贵族)、吠舍(农民和商人)和首陀罗(仆人和劳工)。
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
参见辩证唯物主义
Historicism 历史主义
由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黑格尔(1770-1831)提出并发展的理论,认为社会现象是历史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状况、背景,以及人类对之前发生的历史做出行为反应的倾向才能了解历史(如马克思主义中的“正命题、反命题与综合命题”)。与之相反,还原论者的理论则假定基本原则的影响(参见还原论)。
Holism 整体论
一种哲学理论,认为如果不考虑整体,就无法理解整体的一部分。这个词来自希腊语holos,意为“整体”,是由南非政治家、军事家扬·史末资(1870-1950)新创的。他在1926年的一本书里指出“在自然界,通过创造性的演变形成整体的趋势,总是大于部分之和”。但此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他宣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论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医学整体论的方法是不仅仅考虑患者的身体症状,还要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
Hooliganism流氓行为
指不守规矩、反社会的暴力行为,在足球迷中尤为常见。这个词起源于十九世纪后期,或许与一首流行歌曲中虚构的爱尔兰Hooligan家庭有关,也可能与伦敦工人阶级的编年史作家克拉伦斯·鲁克(1863-1915)写于1899年的《流氓之夜》有关。
Humanism人文主义
一种哲学或一套信仰,认为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而不是通过信仰任何神祇来构建出道德体系。因此,人文主义者往往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参见无神论不可知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指中世纪欧洲的文化运动,以及学习并复兴古希腊古罗马语言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因此“人文学”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
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
认为人人平等、命运休戚与共的一种观点。人道主义关心人类的福祉,特别是被红十字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所践行。
Hypnotism催眠术
诱导催眠的做法,让一个人进入一种类似睡眠的意识改变的状态。这个词源自希腊语hupnos,意为“睡眠”,由苏格兰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1795-1860)于1842年创造。布雷德最先使用“催眠术”一词来形容这种做法,而不是使用麦斯麦术或动物磁性术语。
Hypopituitarism垂体机能减退症
由脑垂体腺激素分泌减少所致的人体疾病,其后果是儿童侏儒症和成年人早熟老化。

I

Ldealism理想主义/唯心主义
具有理想或追求圆满、真、善和其他美德的行为。毫不奇怪,理想主义者往往被认为与现实脱节,唯心主义常常与唯物主义相对。在哲学上,唯心主义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7),他认为这个看得见的世界只不过是超出了我们正常感知的理念世界的副本。
Lgnosticism漠视主义
认为上帝存在的问题毫无意义,因为上帝的定义不能被证明真假,因此对它的讨论也毫无意义,这种态度也被称为igtheism。Ignosticism一词是由人文主义拉比[10]舍温·瓦恩( 1928-2007)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造的;igtheism则是由世俗人文主义者保罗·库尔茨在1992年出版的《新怀疑论》里创造的。
Lmagism意象主义
二十世纪早期英国和美国的一场诗歌运动,1912年在伦敦由移居英国的美国人埃兹拉·庞德( 1885-1972) 、他的前未婚妻希尔达·杜利特尔(1886-1961)以及她未来的丈夫理查德·奥尔丁顿(1892-1962)等人为首的诗人群体发起。这个群体从英国作家、曾学习数学的T.E.休姆(1883-1917)那儿汲取了灵感,休姆批评流行的维多利亚诗歌中充斥着多愁善感和浪漫乐观主义。与之相反,意象派诗人用清晰有力的语言写简洁的诗句。1914年,庞德转向旋涡画派,让艾米·洛威尔(1874-1925)领导意象派。虽然意象派运动县花一现,但意象主义对英美诗歌影响至深,不只影响了T.S.艾略特(1888-1965)和D.H.劳伦斯(1885-1930),还影响了后来的“垮掉的一代”诗人,如艾伦·金斯堡(1926-1997)。
Lmperialism帝国主义
通过武力征服或外交、贸易等其他手段建立一个帝国、扩展国家权力的政策。帝国主义一直是人类几千年历史的特性之一,从公元前二十世纪的亚述人到十九至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的英国、其他欧洲列强和日本。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非殖民化过程事实上终结了军事帝国主义,但愤世嫉俗者指出,军事帝国主义只是被经济和文化帝国主义取代了。
Lmpressionism 印象派
一种绘画风格,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法国,强调瞬间的视觉效果,光线和色彩优先于线条的精确。这个词因克劳德·莫奈(1840-1926)1872年的油画《印象·日出》受到批评性评论而得名。其他著名的印象派大师有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阿尔弗雷德·西斯莱(1839-1899)和保罗·塞尚(1839-1906)。“印象派”一词也可适用于文学和音乐,强调感觉、印象比准确和结构更来得重要。虽然印象派文学和音乐定义模糊,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阿蒂尔·兰波(1854-1891)、斯特芳·马拉美(1842-1898)和保罗·魏尔伦(1844-1896)都被认为是印象派作家,虽然他们更常被称为象征派作家(参见象征主义);在音乐上,莫里斯·拉威尔( 1875-1937)和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被称为印象派,虽然德彪西认为此称号是音乐评论家的杜撰。
Lndividualism个人主义
强调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主张个人自由高于集体控制。个人主义有时被视为在政治上与社会主义不相容,因此大家想当然地认为,资本主义的美国是世界上最个人主义的国家(参见资本主义)。
Lntellectualism 理智主义(知性主义)
运用理智思考问题而不是诉诸情绪。在英美社会,知识分子经常受到嘲弄,比如说“聪明过了头”,这话多少有点不理性。相比之下,法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地位就高多了,譬如过去的让-保罗·萨特(1905-1980)以及当今的伯纳德-亨利·列维。
Lntentionalism意图主义
文学批评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要根据作者的意图来评判。作为哲学术语,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ntio,意为“脑力劳动”或“目的”,指意识始终是一个实体的意识或现实的某些因素,即“纯意识”并不存在。
Lnternationalism国际主义
主张国与国之间进行协作与合作,通常通过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促进合作。
Lnterpretivism阐释主义
人类学的一种方法,源于德裔美籍人类学家弗朗茨·博厄斯(1858-1942)的著作。博厄斯认为,了解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研究人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
Lnterventionism干预主义
介入他人的事务——通常是大国对待他国的行为。该词也可用于描述国家自身参与商业和工业。在外交政策上,干预主义的一个实例是北约1999年轰炸塞尔维亚。经济干预主义的一个实例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纷纷为银行抒困。
Lrredentism领土收复主义
将原属某国的领土收复的愿望。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irredenta,如Italia irredenta,意思是“未收复失地的意大利”,指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领土统一运动中,未从外国手中收复的失地,如特伦蒂诺在1860年至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仍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领土收复主义的现代例子包括:西班牙要求收回英属直布罗陀、摩洛哥要求收回西班牙飞地休达和梅利利亚、阿富汗要求收回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地区。
Lslamism伊斯兰教主义
将伊斯兰教界定为一种适用于社会、法律和政治生活各方面的宗教。从历史上看,Islamism只是十八世纪法国称呼伊斯兰教的一个词;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才具有现代英语中等同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含义。一些穆斯林在沙特阿拉伯哈瓦比教义(参见瓦哈比主义)和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启示下,认为一个非政治性的伊斯兰教违背了先知的教义。伊斯兰教主义者的反世俗说法本身在二十世纪并不新鲜,如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就是以“《古兰经》是我们的宪法”为口号于1928年成立的。
Lsolationism孤立主义
对别国关注的问题,采取事不关已态度的政策。不干涉主义常伴随着经济保护主义。在现代世界,最显著的例子是朝鲜,但孤立主义的事例在整个历史中随处可见,
特别是中国从十四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日本从十七世纪中叶也开始闭关锁国,直到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1794-1858)率舰队驶入日本江户(东京)湾,逼迫日本开放门户,消除贸易壁垒(次年与美国签署条约)。尽管美国享有大国地位,但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都奉行不干预政策,孤立主义在很多美国人中仍很盛行,包括共和党和民主党,他们从内心觉得自己的国家不需要外部世界,也不需要联合国或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机构的干涉。
Lsomorphism同形性/同构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来源于希腊语iso和morphe,意为“相同”和“形式”)。比如在生物学上,具有两个不同祖先的生物可能是相似的;或者在数学上,如果两个对象是同构的,其中一个的属性在另一个上也会存在。

J

Jacksonianism杰克逊主义
1829年至1837年担任美国第七任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1767-1845)的政治哲学,主要特点是:放任经济自由,扩大人民民主,同时加强总统的力量,削弱国会。
Jacobinism 雅各宾主义
法国雅各宾党人的政治意识形态。雅各宾党是一个无情的政治团体,也被称为雅各宾俱乐部或宪法之友学会,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形成,成员最初都是布列塔尼地区的政治家。雅各宾党的目的是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免受来自贵族的任何反弹。但1791年俱乐部在要求处死路易十六的问题上发生分裂,温和的成员组成了对立的斐扬俱乐部。就在此时,俱乐部的领导权被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1758-1794)僭夺,他实行“恐怖统治”,雅各宾派镇压了较为温和的吉伦特派,屠杀了数千名革命的假想敌。革命的雅各宾派因在巴黎一个原多明戈修士的修道院聚会而得名,这群修士因附近的圣雅克教堂而被称为雅各宾。
1794年,罗伯斯庇尔倒台,意味着雅各宾俱乐部的消亡,但其精神在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中一度死灰复燃。雅各宾主义的影响(及对法国革命暴行的恐惧)让这个词在现代英国仍被用来批评激进的改革者。
Jainism耆那教
印度的一个古老宗教,教徒总数约四百万人,宣扬对一切生物的非暴力,众生都有灵魂。在耆那教中,没有至高无上的神或神灵帮助信徒实现免于生死轮回的灵魂解脱。要实现灵魂解脱,唯有灭除罪业,罪业是紧随灵魂的物质,是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德行不会积聚罪业。现在的耆那教可以追溯到玛哈维拉(Mahavira,意为“大雄”)的启示,玛哈维拉是生于公元前599年的筏驮摩那王子,是第二十四代也是最后一位祖师(tirthankar),祖师是指引启蒙之路的完美觉者。耆那教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大约三个世纪前,信徒认为它一直存在,无始无终。耆那教的根本实践是无害;指导原则是正信(正确的信仰)、正知(正确的知识)和正行(正确的行为)。五誓言是非暴力、不欺骗、不偷盗、不奸淫(禁欲最为理想)和不蓄私财。
Jansenism 詹森主义
佛兰德[11]神学家康内留斯·奥图·詹森(1585-1638)的观点。詹森是比利时伊普尔的主教,强调宿命,认为人的本性是选择恶而不是善。詹森否认自由意志,他对于原罪的概念受到公元四世纪圣奥古斯丁著作的影响,但詹森的观点在1653年和1656年被两任罗马天主教教皇裁判为异端,他们认为詹森主义太接近加尔文主义。十八世纪,詹森主义者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视为对国家统一的威胁,他们将教会搬迁到荷兰的乌特勒支,一直存在至今。
Jihadism吉哈德主义
对吉哈德的实践是每一个穆斯林的宗教义务,吉哈德在阿拉伯语里是“奋斗”或“斗争”的意思。对于大多数穆斯林来说,吉哈德是一种消除原罪的和平斗争,原罪是基督教和犹太教都共有的。但西方一般将该词翻译为“圣战”,强调其暴力性。从二十世纪后期起,该词与伊斯兰教战争、伊斯兰恐怖主义发生关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阿富汗圣战者开展的抗击苏军的游击战,二十一世纪“基地”组织从事的恐怖活动。法国学者吉勒·凯佩尔创造了“"Salafistjihadism”(萨拉菲吉哈德主义)一词,用来描述“基地”组织和现已解散的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武装集团的学说。萨拉菲派来自阿拉伯语salaf,意思是“祖先”或“先人”,主张返回伊斯兰还未偏离最初纯洁的时期(参见萨拉菲主义)。
Jingoism金戈主义
极端的爱国主义,往往表现出支持侵略性的外交政策。这个词源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英国面临与俄国开战威胁时的一首音乐厅歌曲里的短语“by Jingo”,该短语是“by Jesus”(天哪!)的委婉说法。1878年在俄土战争中俄国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这首歌唱道:
我们不想开战,但天哪,若我们想打,
我们有船,我们有人,我们也有钱!
我们之前打过熊,我们是真正的英国人,
俄国人别想占领君士坦丁堡。
“金戈主义”这个词是由英国激进派乔治·霍利约克(1817-1906)在1893年3月13日致《每日新闻报》的一封信里创造的。
Journalism 新闻业
指通过传统的报纸、电讯、广播、电视以及新兴的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将信息以新闻报道、观点专栏和社论的形式传播给公众的一种职业(新闻从业者称为一门手艺或一种职业)。新闻业随着十八世纪欧洲机械印刷术的诞生而出现。新闻记者通常被称为“第四等级”,而贵族、僧侣和平民是其他三个等级,在中世纪的欧洲被确认为社会的基本阶层。在民主国家,记者在监督政府施政和问责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记者常常得不到大众的尊敬。独裁统治下的记者则不断地进行粗制滥造的官方宣传。从理论上讲,西方新闻业珍视新闻的客观性(英国《卫报》主编C.P.斯科特1921年写道:“评论是自由的,但事实却是神圣的。”)。但实际上并非总是如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记者享特·汤普森(1937-2005)创立
了刚左新闻主义(Gonzo journalism),记者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并且其中客观性不再是主要目的。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公民新闻”兴起,其主体不再是训练有素的记者而是普通大众,他们通过博客、手机摄像头等新技术发布新闻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Judaism犹太教
犹太人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上帝与亚伯拉罕之间的誓约。亚伯拉罕是“以色列子民”的列祖,也是犹太民族的创始人。犹太教是最古老的亚伯拉罕宗教(其余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都相信唯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统治者。《托拉》记录了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的法律和诫命。定义犹太人的生活及与上帝关系的各种律法和条例包含在犹太教典籍《塔木德》里,在公元三世纪和五世纪分别编著了两个版本。在犹太教中,无论犹太人是信徒与否(犹太教主流教派接受改信,但不存在改宗,改信是困难的),都依据种族来定义犹太人(正如“上帝的选民”)。犹太教的另一个特征是流亡。追根溯源,公元前1313年摩西率领犹太人离开埃及,回到以色列的土地(当时称迦南)。公元前607年,巴比伦人驱散了犹太人。公元70年,同样的命运又降临到犹太人身上,罗马人毁灭了耶路撒冷第二圣殿,最终导致犹太人散居在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各地。今天犹太教有许多宗派,包括拒绝承认现代以色列的极端正统派(理由是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必须等待弥赛亚降临)以及分布在美国的自由改革派。

K

Kabbalism卡巴拉主义
卡巴拉是犹太人对口头传播的《圣经》进行神秘解释的传统,声称非书面的《托拉》是上帝给予摩西和亚当的秘密知识。这种接近上帝的神秘方法导致一些主流的犹太人指责卡巴拉主义是泛神论(参见泛神论)和异端邪说。例如,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出现的《创世之书》包含巫术和宇宙学的成分,将创世解释为一个过程,涉及上帝的神圣数字十和二十二个希伯来字母表里的字母。“卡巴拉”这个词本身来源于希伯来语qabbalah,意为“传统”。 卡巴拉主义起源于公元一世纪时的梅卡瓦神秘主义,公元70年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毁之后,梅卡瓦神秘主义的目的是出神默想以色列先知以西结在幻想中看到的神圣“战车”(merkavah)。该传统的鼎盛时期在中世纪,卡巴拉主义在散居的犹太人中传遍,尤其是在1492年被西班牙驱逐的犹太人中。十八世纪,卡巴拉主义在极端正统派哈西德派和卢巴维奇社团的信徒中具有广泛影响。今天卡巴拉的实践者包括许多名人,其中最有名的是歌星麦当娜。
Keynesianism 凯恩斯主义
建立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883-1946)的著作和思想基础上的宏观经济学学派,尤其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为代表。凯恩斯派经济学家认为,总需求决定实际产出水平;投资水平不一定由利率决定;价格对供需变化只做出缓慢反应,制造了临时性的生产过剩和短缺,特别是劳动力;因此经济可以解决高失业率问题。此论点的核心是认为私营部门的决定无法自动带来有效的宏观经济结果。由此出发,为减少失业,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央行的货币政策都发挥着增加需求的作用。
为应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的解决方案是通过降低利率、增加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来刺激经济——后来,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正是采用此战略,应对始于2008年年底的“信贷紧缩”和全球经济危机。这个整体战略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乘数效应”:产量将随着开支原始变化呈现倍数性增加(即政府开支增加一百亿美元,经济产量可能会提高一百五十亿美元,乘数是一点五)。相反,若没有政府干预,经济萧条就会加重:如果为增加就业而削减工资,需求也会下降,因此减少收入,投资厂房设备变得越发不可能。
然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思想并不是一以贯之的。虽然凯恩斯反驳了弹性价格会自动导致需求增加和充分就业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但新凯恩斯学派更多地认同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自由市场会趋向于创造充分就业的观点(他们坚持将高失业率归咎于制度刚性和价格刚性)。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经济体可以处于“失衡”状态,再多的价格弹性都不能使之回归充分就业。
对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批评来自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的货币主义学派,尤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通胀时期。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上升是货币供应过量而不是总需求增加的结果,而且政府干预只会让形势恶化,导致高通胀侵蚀储蓄,经济繁荣之后便是萧条(参见货币主义)。另一个批评声音来自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罗伯特·卢卡斯,他指出,凯恩斯主义政策本质上是短期的。对此,凯恩斯早有回答:“长期来看,大家都死了。”
Know-nothingism无知主义
美国无知党(也称为美国党)反移民和反罗马天主教会的意识形态和纲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无知党蓬勃发展,其前身是1849年在纽约创建的秘密星条旗教团,为了应对美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德国和爱尔兰移民剧增的问题而成立。无知党被认为对美国的新教徒构成了威胁。“无知”这个名字因其党员被问及该组织情况时,他们回答说“一无所知”而得名。随着党员增长,无知党采用了美国党这个党名,到1855年,美国国会大约有四十三名议员属于美国党。然而,那是该党达到的最高峰,此后不久,反奴隶制的无知党人加入了共和党,而南方的无知党人加入了亲奴隶制的民主党。

L

Lacanianism 拉康主义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马里耶·埃米尔·拉康(1901-1981)的理论。他利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成果,重新诠释了弗洛伊德理论,特别是潜意识理论。拉康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构成的”,因此不是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的原始组成部分。语言中的“主导能指”是拉康主义的一个概念,即与一个主体的身份最紧密结合的词语。例如,如果有人自称为“共产党”,那么他对一群别的能指如“自由”或“民主”的词语排列,与自称为“自由派”的人截然不同。
Lamarckism拉马克主义
法国博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1744-1829)提出的进化理论。拉马克认为,一种生物在其一生中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拉马克是第一个使用“生物学”一词的人,他写道:“生命形式的进化顺序就像一个个阶梯,随着生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动物的器官也进化到
更高的水平。”在1809年的著作《动物学哲学》里,他提出两个法则:器官用进废退,以及用进废退“获得的成果可遗传给下一代”。他以长颈鹿的脖子和前腿为何会变长举例,认为长颈鹿为了要吃到高树上的叶子经常伸长脖子和前腿。大约五十年后,查尔斯·达尔文( 1809-1882)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称拉马克的理论是“机体再生说”,并认为这可能是对自己自然选择理论的一个补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遗传学的发展,拉马克主义遭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怀疑。
Latitudinarianism 宗教自由主义
对不同形式的信仰崇拜,不应该有优先顺序的观点。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latitudo,意为“广度”,指的是十七、十八世纪一群英国圣公会教徒持有的实践和宽容态度。他们反对英格兰教会教条式的立场,认为赋予神学活力的应是理性而不是经外传说,理性应被用来确立基督教教义的必然性。因此,宗教自由主义者是十九世纪英格兰教会和美国公理宗广教运动的先驱。
Leftism左派
左翼政治的意识形态,因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支持共和、反对君主制的政治家坐在主席位置的左边而得名。左派主张社会平等主义,并在不同程度上支持政府对经济的千预。左派的政治光谱很广,包括“中左派”、社会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别。
Legalism 法律条文主义
恪守法律,尤其是恪守法律条文而不是法律精神。
Leninism列宁主义
俄国革命家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诠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参见马克思主义),目的在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主义必须被一个职业革命家组成的有纪律的政党推翻,党再来教育无产阶级放弃宗教和民族主义思想,因为无产阶级容易被这两种思想利用。列宁还强调,无论国际革命是否可行,社会主义一次可以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他在1918年宣称:“要等到劳动阶级发动一场国际范围的革命,就意味着每个人要站着不动空想,这是荒唐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1879-1953)和托洛茨基(1879-1940)展开了不仅在苏联国家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范围内的领导权的争夺。斯大林遵循列宁定下的路线,倡导“在一个国家内建设社会主义”,这意味着苏联应该在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同时支持海外的革命政府。托洛茨基反驳说,社会主义不可能只在一国建成,苏联应鼓励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进行不断的革命,因为只有无产阶级在最重要的欧洲国家取得胜利,才能在俄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斯大林赢得了这场争论,托洛茨基被迫流亡。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苏联的官方意识形态,斯大林的对手将其简单地称为“斯大林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最终将“消亡”,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共产党国家,这看似永无可能。
Lesbianism蕾丝边主义
指女同性恋,女人之间产生的性欲望或浪漫的愿望。这个词来源于希腊岛屿莱斯沃斯岛( island of Lesbos),该岛是公元前六世纪女诗人萨福的故乡,她宣称自己只被年轻女性吸引。男同性恋不存在类似的地理称号。
Liberalism自由主义
在政治上,指一种宽松的状态,尤其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通常这些权利和自由得到政府保障。在北美和英国,自由主义者被视为中间偏左,比如他们支持国家福利计划。与之相反,在欧洲大陆,自由主义者则被定义为右派,因为他们支持自由市场。在美国的政治辩论中,要做一个“自由主义者”,可能要冒着被指责太靠近社会主义的风险﹔在澳大利亚,自由党本质上却是保守的。自由主义也可用于宗教语境,表示不受传统权威约束的自由。
Libertarianism自由意志主义
一种政治哲学,强调个人自由,国家尽可能少地干预公民自己的事务(这就是为什么自由至上主义者常常与右翼政治相关的原因,也时常与无政府主义者相关——参见无政府主义)。自由意志主义的指导原则是“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十八世纪末期,这个词在关于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辩论中被首次使用。
Libertinism玩乐主义
一种无视传统道德的自由,尤其是性玩乐。
Literalism本本主义
死抠一个词或短语字面的确切含义,丝毫不考虑词语的隐喻或语境。因此,如果有人说“数以百万计的人在等车”,这个说法有时候会导致一定的混乱,但几乎没有人会误解这句话的意思。
Localism地方主义
某个特定地方独有的特征,比如口音或方言。这个词也可用于指某一特定地方或地区享有额外的优惠。
Logical positivism逻辑实证主义
一个哲学流派,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哲学家维也纳学派,即拒斥形而上学和神学,认为只有当事实可以验证并与科学严谨的经验主义相结合,事实陈述才是有意义的。逻辑实证主义者深受奥地利裔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和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的批评者指出,对否定判断或全称判断是不可能验证的(例如“不是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和“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另一位奥地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02-1994)认为,可证伪性是一个更好的检验。
Lollardism罗拉德派
英国神学家约翰·威克利夫(约1330-1384)追随者的宗教信仰。威克利夫当时批评罗马天主教会,认为教会应当是贫穷的,就如基督教的最早时期。罗拉德派很快被谴责为异教徒,他们从根本上说是反教权主义的,认为罗马天主教会已经被权力腐化败坏。到十六世纪和英国宗教改革时,他们被吸收进了新教
Luddism / Ludditism卢德运动
拒绝接受技术进步,特别是在工作场所。这个词指十九世纪一帮工人——卢德分子(或许由捣毁机器的秘密参与者奈德·卢德而得名)——常趁着夜色,戴着面具,在英国的棉花厂和羊毛厂破坏威胁他们工作的新机器。运动自1811年始于英格兰中部的诺丁汉,不久蔓延到约克郡、兰开夏郡、德比郡和莱斯特郡。1812年,根据一个工厂主的命令,一伙卢德分子被击毙,后来这个工厂主被报复杀害。1813年,对卢德分子进行的大规模审判导致很多人被绞死和驱逐。在1816年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经济衰退期间,骚乱再度发生。但随着经济恢复繁荣以及更多对付好斗工人的镇压措施的出台,运动逐渐消退。二十世纪末期,英国使用这个词用来描述印刷工会工人反对报纸行业引进电脑排版技术。
Luminism光线主义
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的一种绘画风格,强调逼真地描绘光线(来源于拉丁文lumen)及光线在物体上的效果。光线主义的作品都是大型海景画和风景画,代表画家有菲茨休·莱恩(1804-1865)、马丁·赫德(1819-1904)和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1826-1900)。光线派受到哈德逊河画派的影响,哈德逊河画派因其作品描绘纽约哈德逊河和卡茨基尔山旖旎的风光而得名。“光线主义”这个词是1954年由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馆长约翰·鲍尔创造的。
Lutheranism 路德宗
遵循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1483-1546)学说的基督教新教教派。马丁·路德将欧洲的基督教一分为二,推动了新教改革,其改革热情体现在1517年写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九十五条论纲》里(罗马天主教教士出售“赎罪券”)。路德认为兜售赎罪券是对忏悔的嘲弄。他教导说,只能由上帝的恩典而得救,基督已经通过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赎了人的罪,他批判了天主教教士独身的誓言和教士的中介作用。路德强调《圣经》作为教会权威的首要地位;接受洗礼和圣餐的圣礼(但拒绝圣餐变体论观点,即圣餐的面包和酒是为了纪念基督最后的晚餐,化为基督的肉和血)﹔相信宿命,人没有自由意志。
Lyricism抒情
源自希腊语lurikos,意为“七弦竖琴”,形容旋律优美的音质或极乐的感官情绪的流露。
Lysenkoism李森科主义
乌克兰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1898-1976)的思想和政策。李森科信奉拉马克关于获得性状遗传的进化理论(参见拉马克主义),反对正统的遗传学,他却从1940年至1965年间担任苏联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所长,是苏联农业的主导人物。他许诺以更好的方式以及更少的花费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其他生物学家却表示难以置信。他曾一度声称,如果环境合适,小麦会产出黑麦种子——这相当于说,狗在野外可以生狐狸。李森科的命运随政治气候变化而沉浮。1964年赫鲁晓夫(1894-1971)倒台后,李森科的学说被推翻,苏联承认了正统的遗传学。

M

Machiavellianism马基雅维利主义
主张在追求或维系权力时无道德可言的政治学说或一般行为(因此认为任何的不择手段都是允许的)。该学说是意大利政治家、政治哲学家和佛罗伦萨共和国公务员尼可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在其专著《君主论》中提出的。作为指导一个新君王如何行使权力的例子,马基雅维利写道:“一旦欲加害于人,一定要害到使其无法翻身的地步,这样,就无需再去担心他的复仇之念了。”马基雅维利学说的另一个例子深得许多独裁暴君们的欢心:“既然爱和恐惧无法共存,若我们必须二者之间取其一,那么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十六世纪法国人出于蔑视意大利的一切事物,作为贬义词首次创造的。十六世纪的英国使用该词也具有同样的含义,如在克里斯托弗·马洛( 1564-1593)的戏剧中。《君主论》一开始由马基雅维利私下发行,在其死后五年即1532年才出版。1559年,《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所有其他作品均被列入天主教会的
“禁书目录”,一方面是因为马基雅维利对教皇公然的蔑视,另一方面是此书赞美非道德。作为心理学术语,马基雅维利主义指为了个人利益操纵他人的一种行为倾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马基雅维利本人显然是一个正直的佛罗伦萨公民,对其家人而言,他又是一位仁慈宽厚的父亲。
Malapropism 马勒普式口误
误用一个词或短语,造成滑稽可笑的效果。如乔治·W.布什(参见布什主义)说的:“我们不能让恐怖分子与流氓国家认为美国怀有敌意,也不能让他们认为美国的盟国怀有敌意。”(We can not let terrorists and roguenations hold this nation hostile or hold our allies hostile.)[12]该词源于爱尔兰剧作家理查德·布林斯莱·谢里丹(1751-1816)1775年的喜剧《情敌》,剧中的一个人物马勒普太太易犯这种口误。
Malthusianism 马尔萨斯主义
认为人口增长快于粮食供应,这一过程引发饥荒、疾病或战争,进而导致人口减少的理论。该理论在英国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1766-1834)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人口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影响》(又译《人口论》)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马尔萨斯写此书时正值工业革命,最初他担心穷人和受赡养者增加,认为捐助穷人只会恶化问题。马尔萨斯对付人口过快增长的药方是婚前守贞、晚婚和禁欲。历史已经证明他关于人口指数增长的算法存在缺陷,农业和技术进步能够养活全世界人口,这是马尔萨斯几乎无法想象的。有趣的是,马尔萨斯的早期批评者是卡尔·马克思(1818-1883),他驳斥马尔萨斯主义“像学童似的”,很“肤浅”。
Manichaeism摩尼教
一个结合佛教诺斯替主义琐罗亚斯德教和其他信仰的宗教体系(有时也被称为Manichaeanism),于公元三世纪由波斯一位名叫摩尼(约216-276)的先知创立,宣称光明与黑暗之间存在远古的冲突,而物质与物质世界被视为黑暗和邪恶。摩尼教兴盛至少持续到公元七世纪,其传播东至中国东部,西到罗马帝国,但到公元十世纪就几乎消亡了。今天使用该词,一般指信仰的二元法(参见二元论),即某物非黑即白。
Mannerism 矫饰主义
习惯性的姿势或说话方式,在某些情况下过于明显,就成了一种矫揉造作。在艺术领域,它指一种绘画和雕塑风格,以复杂的透视画法和俗艳的色彩为特征,兴盛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是连接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一座桥梁。本韦努托·切利尼(1500-1571)和埃尔·葛雷柯( 1541-1614)都被认为是矫饰主义者。
Marxism马克思主义
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他的同胞恩格斯(1820-1895)的政治和经济思想,认为阶级斗争将最终形成一个无阶级社会并推翻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根本哲学,但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自称他们的哲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的演变都是社会阶级矛盾的结果:资本主义是少数的资产阶级剥削绝大多数工人无产阶级的制度。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规律”:资本积累日益加速,资本集中日益加强,无产阶级日益贫困——这将导致无产阶级最终揭竿而起,夺取资本家阶级的财产。这场革命将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然后实现全面的共产主义。马克思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解释无产阶级被剥削的原因:商品价值应等于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包括食物、衣物和教育工人等需要的投入)——如此,剩余价值就是生产价值与工人工资的差额,资本家从工人那儿占有了剩余价值。然后,资本家可能将剩余价值用于节约劳动力的机器设备投资,因此压低了工资,使得无产阶级的处境进一步恶化。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检验他的思想,或许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会出现好几个变种,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的原因。
Marxism-Leninism马克思列宁主义
参见列宁主义。
Masochism受虐狂
一个人从自己遭受的肉体痛苦或羞辱中感受到快乐,尤其是性快乐。该词源自一个名叫利奥波德·冯·萨克-莫索克(Leopold von Sacher-Masoch,1835-1895)的奥地利作家,他常常描写自己因被殴打、被轻视而感到快乐的经历。1886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1840-1902)最早使用这个词,他写道:“我觉得称这种性异常为‘受虐狂’是有道理的,因为作者萨克-莫索克经常将这种性变态行为作为他作品的基础,在他那个时代,科学界对这种行为还是相当未知的。”受虐狂和施虐狂(通过使他人痛苦产生性快感)经常一起使用,但“受虐”也可作为隐喻的(和痛苦较少的)意义使用,如“加班加点地工作简直就是一种受虐”。
Materialism唯物主义
强调物质所有物,暗示物质比无形的精神机制更重要。在哲学上,唯物主义指只有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一切事物包括精神活动都是物质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概念借自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黑格尔(1770-1831),指对立冲突产生变化:正命题和反命题导致综合命题。
Mazdaism马兹达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另一种说法,源于波斯宗教的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
McCarthyism麦卡锡主义
在证据很少或无中生有的情况下,在政治上进行不忠或叛国指控。这个词产生于1950年,源于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1908-1957)的反共热情,他通过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追查二战后在美国(包括政府机构)的共产党嫌疑犯和“同路人”。麦卡锡主义最有名的实例是在非美活动委员会面前,对好莱坞演员和电影制片人进行听证讯问,由此炮制了一份包含数百人的非正式的黑名单,其中包括编剧林·拉德纳,演员和导演奥逊·威尔斯、演员和歌手保罗·罗伯逊等人。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音员爱德华·R.默罗在电视节目里说:“我们决不能混淆异议与不忠,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指控不是证据,定罪取决于证据和正当的法律程序。”舆论终于转而反对麦卡锡。但对麦卡锡的最后一击,是在1954年举行的参议院调查小组委员“美国陆军对麦卡锡”的电视听证会上,美国陆军律师质问麦卡锡:“你还有没有体面?难道你到最后连一点起码的体面也没有保留下来吗?”
Mechanism机械/机械论
装配活动的零部件使一台机器运行或让某事发生的过程。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机械论指所有现象都可以用力学知识来解释。
Meliorism改良主义
通过人的努力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理念。该词源自拉丁文melior,意为“更好”,可能是由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1819-1880)在1877年出版的信件中杜撰的。在政治学上,改良主义指乔治·纳波利塔诺领导的一个意大利共产党派别,主张通过渐进改革而不是革命来改善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共产党左派对其不屑一顾。1991年意大利共产党解散后,包括纳波利塔诺在内的改良主义者成为左翼民主党的成员。
Menshevism孟什维克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非列宁主义派别孟什维克(源于俄语,意为“少数派人民”)的意识形态。在1903年代表大会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发生分裂,一派人反对列宁关于由职业革命家组成小规模、有组织纪律的党的想法,主张成立类似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群众党。列宁一派组成了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人”——参见布尔什维克主义),其支持者在党中央委员会占据了临时多数席位(因此得名“布尔什维克”) ﹔L.马尔托夫 (1873-1923)——尤利·奥西波维奇·泽捷尔鲍姆的化名——领导的反对派则迅即被称为孟什维克。
与布尔什维克不同,孟什维克认为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进入到无产阶级专政,而应该经过一个由资产阶级控制的过渡阶段。1912年,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两个独立的政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布尔什维克希望沙皇俄国战败并变成一个世界各国的内战。与之相反,孟什维克分裂成两派:右派支持俄国参战,左派呼吁和平主义
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孟什维克试图形成一个合法的反对派,但是1921年他们被布尔什维克的继承者——新的俄罗斯共产党镇压取缔。
Mercantilism重商主义
相信通过尽可能多的出口、尽可能少的进口,可以增强一国财富。因此,重商主义往往导致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重商制度用贵金属的积累衡量国家财富,在十六至十八世纪欧洲列强的帝国扩张时期占主导地位(参见帝国主义)。受亚当·斯密( 1723-1790)自由市场思想的影响,重商主义在十八世纪末开始消退,但它在非经济学家中仍很盛行——尤其是那帮不愿意挑战选民的保护主义本能、一味拉选票的政客们。
Mesmerism麦斯麦术
一般指一种迷恋的状态,但特指通过由德国医师弗朗兹·安东·麦斯麦(1734-1815)开发的用“动物磁性”来进行催眠的方法。麦斯麦自称能够通过“引导”生物体内寄居的磁力治疗多种疾病。178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委派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得出结论说,麦斯麦治疗的任何效果都是出于“想象”。不过,他关于看不见的内力的观点仍然得到一些支持,往往被认为是现代催眠治疗术的基础。
Metabolism 新陈代谢
生物体内使其维持生命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积极的新陈代谢通过合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贮存能量;有害的新陈代谢则分解物质,消耗能量并产生废物。
Methodism卫理宗
基督教新教卫理公会运动的教义,起源于英国圣公会神学家约翰·卫斯理(1703-1791)和他的兄弟查尔斯·卫斯理(1707-1788)于1743年发布的《一般规则》,他们批评英格兰教会缺乏活力。全世界的卫理宗会友目前大约有七千万。1791年约翰·卫斯理去世后,卫理宗脱离英国圣公会,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福音派传统(参见福音主义),强调个人道德,遵奉荷兰新教徒雅各布斯·阿米纽斯( 1560-1609)关于基督是为所有人而不是仅仅为拣选的人而死(参见阿米纽斯主义)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卫理宗有别于加尔文主义,它拒绝宿命的看法(约翰·卫斯理说这种观点把上帝想得“比恶魔还要坏”)。
Militarism军国主义
相信一个国家最好以强大的军事能力做支撑。该词一般用作贬义,往往与帝国主义和好战相关,用于罗马帝国、一战时的德国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时的日本。
Millennialism / Millenarianism千禧年
该词一般指一千年的一个周期,但特指千福年的信仰,《圣经》中《但以理书》和《启示录》预言基督“再度降临”,将统治世界。千禧年是许多基督教和准基督教
宗教团体(包括耶和华见证人、普利茅斯兄弟会、基督教复临安息会和摩门教徒)的核心概念。对千禧概念的迷恋在基督教之前就出现了,犹太人的早期思想中就有千禧年概念,并被中世纪的琐罗亚斯德教所推崇。
Minimalism极简主义
将事物简约至本质形式的过程或影响。在艺术上,极简主义是一场雕塑和绘画运动,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流行,强调形式的简化,使用原色,排除艺术家的个人表达。这一流派也被称为“ABC艺术”,其代表人物包括埃尔斯沃思·凯利和阿格尼斯·马丁(1912-2004)。极简主义的音乐特点是重复、简短的旋律和迷幻的节奏模式,往往受到亚洲音乐的影响。最知名的简约音乐家或许是美国人菲利普·格拉斯(尽管他并不接受这个标签)和约翰·凯奇(1912-1992)。在文学上,日本俳句是极简主义的绝佳例子,一般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音组成。但绝对没有任何简约作品可以比得上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三十秒的戏剧《呼吸》,该剧于1969年首演,既没有人物,也没有台词(虽然舞台上散落着“杂物”)。
Mithraism密特拉教
崇拜密特拉神(罗马人称为Mithras)。密特拉是六世纪琐罗亚斯德教出现之前波斯最伟大的神,是太阳神,也是国王和士兵之间共同的契约之神,因此是战争和正义之神。密特拉教最重要的仪式是宰杀公牛献祭,牛血当时被认为可使土地肥沃。大约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印度神话中第一次提到密特拉,然后崇拜密特拉北上传到波斯,随后传播到整个希腊世界。公元二至三世纪,密特拉教在罗马士兵中非常流行,是基督教的劲敌(事实上,密特拉教的一些仪式——譬如葡萄酒变成牺牲公牛而得的血——与基督教传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罗马皇帝康茂德(180年至192年当政)是密特拉教的信徒,但当君士坦丁一世于337年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以后,密特拉教迅速衰落。虽然后来于361年至363年当政的皇帝尤里安废止了基督教优待政策,很可能想复兴密特拉教,由此得到“叛教者尤里安”的称号。
Modernism 现代主义
崇尚现代,与传统分道扬镳,尤其是在艺术领域。现代主义绘画始于十九世纪后期,囊括了法国的爱德华·马奈(1832-1883)和美国的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等风格迥异的艺术家。到二十世纪末,紧随现代主义之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意味着重新采用古典元素或将现代风格发挥到极致。
现代主义也指通过二十世纪新教的自由神学或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对罗马天主教教义的新诠释来适应基督教教会信仰和行为的运动。现代主义者虽然认为《圣经》是唯一的权威来源,但对神迹持怀疑态度,主张采取“理性”的方式对待圣经故事,接受教义可以演化。1907年教皇庇护十世谴责现代主义是“异端的复合体”,但影响甚微。
Monarchism君主制
指尊奉一个君主(源自希腊语,意为“单一统治者”)——无论是国王或王后、皇帝或皇后—作为一国统治者。君主可能是一个在中世纪欧洲极为常见的绝对统治者,也可能是个立宪君主,只有礼仪性的权力,而无任何实质性权力。世袭原则通常被认为是君主制的内在本质,即由一个皇室内部成员继承王位,虽然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波兰国王至少在名义上是非世袭的。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的法国革命和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标志着君主制在欧洲的衰落,共和主义的兴起,但那些君主制仍然存在的国家如比利时、荷兰和瑞典,其君主已成为国家认同的象征。英国君主(其绝对权力在十七世纪被迫交出)同时也是大英帝国各领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君主。自从2008年尼泊尔国王被推翻后,绝对君主制现在主要集中于沙特阿拉伯、海湾阿拉伯国家和文莱。
Monasticism隐修制度
为了在修道院(信众或修士的共同体;修女则共同生活在女修道会)过一种灵性的沉思和独身生活,脱离尘世、放弃世俗舒适的宗教实践。埃及的圣安东尼(约251-356)在埃及沙漠里创立了早期的基督教修道院,随后修道制度从四世纪开始在整个拜占庭帝国迅速蔓延。但隐修制度(源自希腊语monastikos,这个词又从monazein而来,意为“独居”)在基督教诞生前几个世纪出现,公元前1500年印度就发现了个别隐士;约公元前600年,印度教耆那教就有隐士团体。与此同时,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年,佛教一直都有修道传统,只是没有采用一些基督教修道士自我禁欲的极端做法。
Monetarism 货币主义
主要由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及其芝加哥大学同事提出并发展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主张稳定经济的最好方法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弗里德曼的著作发表之后引起主流经济学关注的货币主义理论,认为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会导致经济低通胀的温和增长。基本公式是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周转率(指一个货币单位花费出去的平均频率)等于商品或服务价格乘以数量(PQ=MV)。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但周转率不变,那么商品价格就会上涨,或者商品数量增加。根据这种逻辑,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人们就会有多余的钱用于需求并将其花掉。同样的,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人们为了维持或重建货币储备,就会减少花销。
货币主义在许多方面是对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著名论断“货币是无关紧要的”)的回应和挑战,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上升的现象,货币主义遂成为政治上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美联储两任主席保罗·沃尔克和艾伦·格林斯潘均是坚定的货币主义者,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1911-2004)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1925-2013)则奉行“供应学派”的经济哲学。
货币主义批评者认为,通货膨胀抑制高利率的结果是导致失业,而失业成本非常大。2008年年底,由信贷紧缩
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各国蚁府术取J则攻利旧货币(自动增加货币供应量),凯恩斯主义再次受宠。但货币
主义者主张盯住低通胀率的做法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央银行奉行的主要政策。
Monism一元论
否认二元论多元论的哲学学说或神学教义。因此,一元论认为没有精神与物质之分,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然而,印度教就是与其相反的例子。
Monophysitism基督一性论
源自希腊语“monos"和”phusis”,意为“单一”和“性质”。认为基督只有神性而没有二性(神性和人性)的学说,这是聂斯脱利派的教义,并为451年在土耳其举行的基督教卡尔西理事会(教会第四次大公会议)所主张。基督一性的概念是君士坦丁堡僧侣欧迪奇(约380-455)的中心思想,他认为基督的神性吸收了自己的人性。他尝试用基督教正统学说去调和基督一性论,于622年提出基督单志论学说,认为基督有二性,但由一个意志操控。然而,单志论在680年第三届君士坦丁堡理事会上被谴责为异端,因此维持了基督一性论与正统派观点之间的分裂。仍旧信奉基督一性论的教派包括埃及的科普特教会、叙利亚的雅各比教会和亚美尼亚教会。
Monopolism垄断主义
获取或拥有对一种产品、服务或市场的控制权的做法。垄断(源自希腊语monos和polei,意为“单一”和“出售”)可能是商业竞争的结果,或用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的话说,也可能是由“政府的支持或个人之间的合谋协议”所致。无论何种原因,缺乏竞争或许会带来价高质劣。因此,发达国家都有反垄断立法(例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目的不仅在于防止垄断,更多的在于打击卡特尔。
在实践中,大多数国家都将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某家公司定义为垄断者,比如那些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这导致美国和欧盟的法院以美国微软公司滥用其在计算机软件某些领域的霸主地位而对其做出不利的判决。垄断主义在自来水等公共领域较为常见,这些领域通常被认为是“自然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监管是防止垄断被滥用的保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放松管制,对一些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私有化”,这一做法被其他国家的政府效仿,通过出售国有的与公用事业来筹钱。
Monotheism一神论
信奉只有一个上帝或至高无上的神。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巴哈伊教有时也被称为一种亚伯拉罕教。与之相反的是多神论(相信很多神),但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概念(上帝同时是圣父、圣子和圣灵)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一神论的概念,而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则根本没有这种多元性的观念。
Monotheletism / Monothelitism基督单志论
一种神学教义,622年首先被提出,并立即为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约575-641,从610年起当政)接受。单志论认为耶稣基督虽然有二性(神性和人性)但只有一个意志。单志论(源自希腊语monos和theletes,意为“单一”和“一种意志”)企图调和基督一性论的异端思想,一性论认为虽然现有教义说基督有二性,神性和人性共存于一人,但基督只有一个神性(参见基督一性论)。638年,希拉克略宣布单志论是帝国基督教的正式形式,引起争议,他的继任者君士坦斯二世(630-668,从641年起当政)在648年下诏禁止以任何形式讨论这个问题。但君士坦丁四世(约652-685,从668年起当政)并不支持单志论,680年召开第三届君士坦丁堡理事会将此学说谴责为异端,维持正统派的观点,即认为基督有两个意志,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分别对应他的二性。单志论最终消亡,现在只有叙利亚和黎巴嫩的马龙派教会持这种教义。
Montanism孟他努主义
相信千福年和禁欲的基督教异端派别运动,公元二世纪中叶由土耳其弗里吉亚自命为先知的孟他努斯创立(参见千禧年禁欲主义)。
约156年,皈依基督教的孟他努斯出现在弗里吉亚的一个小村庄阿尔达鲍,陷入精神恍惚状态,预言明显受到圣灵的影响。两位名为基拉和马克西米拉的年轻女性也加入了他的阵线,在魂游中发出集体消息的预言,说审判日迫在眉睫。孟他努主义迅速蔓延到小亚细亚,起初似乎并未威胁到天主教的权威——尤其是因为在早期教会,预言是以崇高的敬意仪式进行的。然而,神学冲突不可避免:天主教认为罪人的忏悔使其得到救赎,而孟他努派认为基督徒失去恩典将永远无法得到救赎。孟他努斯也声称具有圣灵的最终启示,暗示教会将不得不接受启示作为基督和使徒教导的补充。约177年,小亚细亚的天主教主教担心孟他努派崛起,将孟他努信徒逐出教会。尽管如此,孟他努主义继续在小亚细亚传播,直到被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年至565年在位)镇压,并派以弗所的约翰去捣毁孟他努派在弗里吉亚村庄佩普扎的神庙,孟他努斯在此地预言弥赛亚将降临。
小亚细亚并不是孟他努主义蓬勃发展的唯一地区。该学说在迦太基(今突尼斯)也很有影响,约206年,迦太基神学家特土良(约160-225)对孟他努主义产生兴趣,因抱怨天主教会的“松弛散漫”最终离开了教会。
Moral absolutism道德绝对主义
认为某些行为非对即错,不管行为的背景或结果的道德学说。该学说与效果论(认为一个行为的价值应当根据其结果来判断)相反。它也有别于道德普遍主义,普遍主义认为存在对所有人同样对和错的事情,但未必适用于
130
所有情境。道德绝对论是许多宗教的根本特征,特别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亚伯拉罕宗教。道德绝对论也构成了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的哲学基础,他曾宣称:“尽管世界终将毁灭,我们还是应该做正确的事情。”
Moralism道德论
做出道德判断,尤其是针对别人的行为。这种判断的基础是道德观念,就是决定对和错的一种准则。
Moral objectivism道德客观主义
参见道德普遍主义
Moral relativism道德相对主义
何谓对错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具体情况和背景的道德观点。这一观念一直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和不同文化中。例如,活人祭祀对阿兹特克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但在大多数社会被认为是种谋杀。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观察发现,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认为,世上一切事物本质上并无善恶。道德相对主义冒犯了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等原教旨主义者,他们都视上帝的律法为绝对(参见原教旨主义)。其他批评者以阿富汗塔利班压迫女性为例,认为道德相对主义为这种大家都无法接受的行为提供了借口。
Moral universalism道德普遍主义
一种伦理学说,也称为道德客观主义,类似于道德绝对主义,认为存在对所有人对或错的事情。但与道德绝对主义相反,道德普遍主义认为不论其情境如何,对错未必一定泾渭分明。
Mormonism 摩门教
一种宗教,正式名称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由约瑟夫·史密斯(1805-1844)于1830年在美国创建,他声称在1823年收到了天使摩罗尼传递给他的幻象,向他揭示美国古代先知写的埋藏在地底的金页片经书。这些金页片翻译成英文,就成了《摩门经》,记录了上帝与史前美洲人两大先祖的关系。一支是雅列人,来自巴比伦巴别塔时期;另一支是尼腓人,来自耶路撒冷。根据《摩门经》的说法,美国是“锡安之地”,等待着弥赛亚的再度降临。《摩门经》和《圣经》是摩门教四大基本经书里的两本,它们混合了主流基督教与史密斯、其他摩门教领导人的启示和教诲。1844年史密斯去世后,教会多数成员选择杨百翰(1801-1877)为会长,并跟随他一起向东迁移到现在的现代摩门教中心美国犹他州。十九世纪摩门教提倡一夫多妻制,备受争议,1890年被正式废除,但摩门教原教旨主义信徒继续实行这一习俗,抗拒法律和官方教会。该教会登记会员超过一千三百五十万,但经常去做礼拜的会友据说在五百万以下。
Muggletonianism穆格莱顿派
追随英国清教徒洛多维克·穆格莱顿( 1608-1698)及其表弟约翰·里夫(1608-1658)的宗教运动。两人都是伦敦裁缝,1651年声称获得精神启示后,自称是《旧约·启示录》(启11:3-6)里提到的两名见证人。他们鼓吹,上帝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区别纯粹是名义上的,上帝具有人的肉身,而且离开摩西和掌管天庭的先知以利亚之后,他自己下凡死在十字架上。根据穆格莱顿和里夫的说法,否认他们为真实的先知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既不是福音派也没有政治性的穆格莱顿派无疑引起了反对,1653年穆格莱顿本人因亵渎被判监禁,1677年因亵渎被罚款五百英镑。虽然穆格莱顿派行为偏执,但仍存活到十九世纪后期。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穆格莱顿派很可能影响了富有远见的英国艺术家和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
Multiculturalism多元文化主义
相信文化多样性对社会有好处。在多民族国家如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多元文化一直是个历史事实。最近,一些西方国家(如加拿大和英国)把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作为接受移民及其后代进入东道国社会的一种方式。然而,多元文化政策是否成功存在争议。荷兰的批评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维持并恶化了社会的种族紧张和分裂。相反,法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奉行单一文化政策,因为所有法国人都是平等的,政府甚至拒绝将移民算作少数族裔,拒绝实行美国式的正面行动与积极区别对待的政策。
Multilateralism多边主义
涉及三个或更多国家(双边主义只涉及两方,单边主义只有一方)的关系,特别是在国际政治领域。因此,该词与国际机构有关,如联合国及其各机构。虽然大多数多边机构是在二战之后成立的,但还有更早的多边主义的例子:1814年至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重新划定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国家边界;同样,1919年一战胜利国协力制定了对德《凡尔赛条约》,而后建立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以失败告终)。最近多边主义的例子包括1997年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以及成立于2002年的国际刑事法院,两者都未得到小布什政府的赞同,人们因此指责美国搞单边主义。
Mutualism互助论/互利共生
一种认为共享依赖有助于社会福祉的理念。在经济学中,mutualism指互助论,与法国无政府主义哲学家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1809-1865)的思想相关。互助论是亚当·斯密(1723-1790)推广普及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方面:出售劳动或其产品时,应当收到交换的商品或服务,价值等同于“写一篇效用完全相同的文章的必要劳动量”。就如弗朗西斯·坦迪(1867-1913)在他1896年的书《基于自由意志的社会主义》里所言,“如果收到更少的东西就意味着剥削或放高利贷”。该理论运用于商业上的一个例子是互助公司,公司不发行股票,且公司为由那些与公司做生意的成员所拥有(少数英国房屋建筑协会仍然存在这种情况)。
在生物学上,mutualism指一种共生关系,两个不同生物相互联系,彼此受益。共生的一个例子是牛体内的瘤胃细菌:细菌生活在牛消化道里,帮助牛消化吃过的植物。
Mysticism神秘主义
追求超出正常智识范围的真理,尤其是通过冥想的方式来追求。神秘主义虽然很少成为主流宗教实践的一部分,但仍常见于许多宗教中,如伊斯兰教有神秘苏菲派,犹太教卡巴拉主义

N

Narcissism自恋症
过分迷恋自我和自己的外貌——按照一般的说法,是种极度的虚荣心。该词最早在十九世纪后期使用。例如,英国一代性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1859-1939)将过度自淫描述为“像自恋一样”。它源自古希腊的寓言故事《水仙花》,那喀索斯是位美少年,他拒绝了仙女艾歌的求爱。为了惩罚他,艾歌让那喀索斯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由于无法让爱完美,那喀索斯抑郁而死,变成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水仙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开始诊断“自恋人格障碍”,尽管弗洛伊德(1856-1939)曾在1914年指出,一定程度的自恋是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二战之后的婴儿潮一代将自恋与1972年由卡莉·西蒙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联系起来:“你是如此自负,我打赌你认为这首歌是在说你自己。”
Nationalism 民族主义
一种强调民族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某些方面接近爱国主义',甚至金戈主义沙文主义。该词早在十八世纪末就由德国哲学家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 1744-1803)使用,但民族主义的显著崛起主要由法国大革命促成。在二十世纪,民族主义常常成为推动被压迫民族寻求独立、摆脱欧洲列强殖民统治的力量,如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的抗法斗争,以及肯尼亚的反英暴动。民族主义的当代实例包括:巴勒斯坦人寻求独立建国的目标,西班牙埃塔运动组织谋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巴斯克国家。近年来在欧洲,人们往往认为民族主义与极右翼(比如英国的国家党或法国国民阵线)一致,带有贬义,极右翼的民族概念通常不包括移民和少数族裔。
National Socialism国家社会主义
德国纳粹党的政治学说(参见纳粹主义)。
Naturalism自然主义
一种强调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表现风格。该词适用于十九世纪的一场艺术和文学运动,包括法国画家西奥多·卢梭(1812-1867)和他的同胞、小说家左拉(1840-1902)。在哲学上,自然主义是一个拒绝超自然的思想学派。
Naturism天然主义(天体主义)
由其支持者界定的、与自然和谐并用裸体表达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运动。该概念最早是1778年由比利时医生让·巴蒂斯特·吕克·普朗雄(1734-1781)定义的,他提倡把天然主义作为改善健康的一种方式。大概是因为怕难堪,天然主义从未成为一场群众运动,但它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如今,在许多国家都可见到天然主义者度假营和海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然主义和裸体主义是互通的词汇,但有些人认为,天然主义是一种不穿衣服的生活方式,而裸体主义只是身体赤裸的行为。
Nazism 纳粹主义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的法西斯政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的意识形态,在德国正式名称是“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党成立于一战结束时,最初名为德国工人党(DAP),由民族主义分子安东·德雷克斯勒(1884-1942)创建,是对1919年《凡尔赛条约》强加于德国的战争赔款做出的回应。希特勒是德国工人党第五十五名党员。纳粹主义的特点是威权的民族主义和鼓吹“雅利安”日耳曼人优越性的种族主义思想。因此,极端的反犹主义导致了纳粹大屠杀。在1932年的自由选举中,纳粹党赢得最多的选票,导致希特勒上台,于1933年1月被任命为总理,随后开始历时十二年的独裁统治,直至德国在二战中战败(1933年,所有其他政党都被取缔)。
在经济政策方面,纳粹党对农业和工业部门实行中央计划,迅速提高了该国的经济总量(大多数在国家控制之下)。1927年,希特勒曾经说:“我们是社会主义者。我们是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敌人,资本主义制度用其不公平的工资来剥削经济弱势群体,依据财富和财产而不是责任和表现,不体面地评价一个人。”但两年后,希特勒坦承社会主义是用过的“一个完全不恰当的词汇”。他在1931年说:“我要求每个人都能根据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来赚钱。但国家应保持控制,每一个人都应该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代理人。”但在希特勒的谎言中,永不变色的是他蛊惑人心的民粹主义。在外交政策方面,泛日耳曼主义思想占主导,因此建立一个“大德意志”,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通过军事征服来为日耳曼民族获得“生存空间”。德国战败后,纳粹党被取缔,但其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思想继续在美国(美国纳粹党自1959年以来就一直存在)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极右翼“新纳粹”政党中存在。然而奇怪的是,2008年,以色列爆发了一次反犹太人的暴力和野蛮破坏事件,主要是由一群信奉纳粹主义的俄罗斯年轻移民所为。
Neocatastrophism新灾变说
参见灾变说
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
一个艺术、文学、戏剧、音乐或建筑的流派,模仿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化作品。新古典主义兴起于十八世纪中叶的罗马,是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反动。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艺术家是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他的作品歌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波拿巴。在音乐上,新古典主义指的是二十世纪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和本杰明·布里顿(1913-1976)主张创作回到十七至十八世纪的音乐风格,是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否定。尽管新古典主义在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十九世纪中期早已衰退,但其影响力至今仍在,例如英国建筑师昆兰·特里设计的“传统”建筑。
Neoconservatism新保守主义
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字面意思“新的”或“新”保守派),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强有力地使用权力(包括军事实力)来传播民主、促进人权。新保守主义的支持者被称为“新保守派”,他们存在于一些国家,但其根源本质上都是美国人。其中一个源头是欧文·克里斯托尔(1920-2009)和内森·格雷泽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他们曾在纽约市立学院学习。克里斯托尔对新保守主义的著名表述是“一个被现实袭击的自由派”(许多新保守主义者曾经是自由派,克里斯托尔甚至是托派)。另一个源头是芝加哥大学德裔美国政治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与传统的旧保守主义相反,新保守主义者赞成全球化,并对移民、堕胎、同性恋和宗教分歧等问题采取较为开明的态度。新保守主义首次具有政治影响力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总统执政时期(英国是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并且在小布什总统时期成为有争议的主导思想,新保守派保罗·沃尔福威茨和理查德·珀尔等人强烈支持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受伊拉克战争糟糕的现实及其后果和民主党执政的影响,新保守派势力渐被削弱。尽管如此,新保守主义者如威廉·克里斯托尔(欧文的儿子)在共和党圈子内仍具有影响力。
Neo-Darwinism新达尔文主义
一种演化理论,融合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十九世纪奥地利科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1822-1884)最早采纳的遗传学发现。讽刺的是,该词最早由加拿大出生的英国生物学家乔治·罗马尼斯( 1848-1894)使用,指的是只通过自然选择进行的演化。在现代意义上,新达尔文主义是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的,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了孟德尔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和渐进演化的兼容,正如所谓的“现代演化综合法”。
Neo-interventionism新干预主义
一国或几个国家集团基于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对另一国采取军事行动是正当合理的理论。1999年,新干预主义被用来支持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迫使塞尔维亚放弃对阿族科索沃省的控制,北约的军事行动未经联合国授权。另一个例子是2000年英国军事干预塞拉利昂,撤离外国侨民,加速了该国内战的结束。
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义
一种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强调将自由市场、经济增长与传统自由派对社会正义的关注结合起来。这个词是1938年由德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历山大·吕斯托夫( 1885-1963)创造的,吕斯托夫是“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家之一,帮助德国从二战中恢复过来。但现代意义上的新自由主义对社会公正问题不是太关注,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1925-2013)和美国前总统里根(1911-2004)的经济政策,他们深受二战后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1899-1992)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等人的自由市场思想的影响(哈耶克也在芝加哥大学教书,与伦敦经济学派相关)。新自由主义力求将国家的作用最小化,与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其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政策无力解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各种经济危机问题。新自由主义往往与“华盛顿共识”相关,该词于1989年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创造,用来描述以华盛顿特区为总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向处于经济危机的发展中国家推销的标准拯救措施——紧缩计划、贸易自由化、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等改革措施。
Neologism 新词
新创词(源自希腊语neos和1ogos,意为“新”和“词”),可能会被广泛使用,也可能不会。Neologism本身可能也曾是一个新的词汇,《牛津英语词典》甚至将该词出版使用的时间追溯到1772年。二十世纪的新词是“互联网”﹔二十一世纪的新词是“播客”。根据定义,最稀罕的新词可能是hapax legomenon(从希腊语直译过来,意为“曾经说过”):只用过一次的词。
Neoplasticism 新造型主义
1917年由提奥·凡·杜斯堡(1883-1931)创立的荷兰艺术运动,杜斯堡在一份名叫“风格”的杂志上传播该运动的思想,因此“风格派”是该运动的最初名称。风格派是一个纯粹的抽象,只使用垂直线、水平线以及黑色、白色、灰色和原色。风格派后来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新的造型艺术或荷兰语Nieuwe Beelding——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他在1914年的一封信里写道:“我在一个平面上构建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是为了用最大的意识来表达普遍的美丽。造物主(或我所看见的)激励着我,让我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中,如同任何一个画家一样,因此就迫切想创造某种东西,但我想要尽可能地接近真理和抽象的一切事物,直到我抵达一切事物的根本(仍然只是一个外部根本!)。”后来,蒙德里安在1917年至1918年发表了随笔系列《绘画艺术中的新造型主义》,详细阐述他的风格。作为一个艺术家团体,风格派在杜斯堡1931年去世后就消亡了,但其仍对后世的建筑设计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德裔美国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1886-1969)的作品中。
Neoplatonism新柏拉图主义
一个有关神秘和宗教的哲学学派,公元三世纪由在埃及出生的普罗提诺(约204-270)的追随者提出并发展,他们自认为是柏拉图主义者(“新柏拉图主义”是一个现代术语),将东方神秘主义元素(参见柏拉图主义)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和斯多葛学派的学说结合在一起。普罗提诺教导说,存在一个精神层次结构,通过这个结构,个人灵魂能超越不完美的物质世界,直至达到与上帝融合,而一切存在都源于上帝。新柏拉图主义影响了早期基督教和穆斯林作家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其力量在于融合了古希腊的理性思想、基督教的拯救应许和古希腊、古罗马的“神秘”宗教。
Nepotism裙带关系
有权力的人照顾亲戚或朋友的行为,尤其是给他们安排工作,往往不顾其是否合适或有资格。该词从拉丁语nepos(意为“侄儿”)衍生而来,起源于中世纪基督教教皇和主教给自己的侄子好处的行为——这些侄子多数都是他们的私生子,被推举担任许下贞节誓言的神职人员。1692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1615-1700,1691年起担任教皇)废除了这种做法。然而,裙带关系明显地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中,并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政治领域。在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儿子、学生让·萨科齐当选为塞纳河畔讷伊地方委员(他父亲曾在这个区当过市长)时,他被人指责任人唯亲。2009年,让·萨科齐曾有望担任巴黎拉德芳斯办公区发展机构负责人,但在面对裙带关系的指责后放弃了该职务。
Nestorianism聂斯脱利派
认为耶稣基督有两个独立的位格,一个是人格,一个是神格的教义。这个词因428年至431年担任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聂斯脱利(约356-461)而得名。431年举行的各种基督教派聚会——以弗所大公会议谴责聂斯脱利为异端,因为他把基督分为人与神两个位格,而且他反对以Theotokos(希腊语,意为“天主之母”)称呼圣母玛利亚,理由是这个词破坏了耶稣基督的人性。聂斯脱利认为,虽然上帝生了耶稣是上帝,但玛利亚生了耶稣就是人。以弗所大公会议(其调查结果二十年后由加采东大公会议确认)产生了所谓的聂斯脱利派,只有波斯教会(以亚述教会知名)支持聂斯脱利的观点。从七世纪到十世纪,聂斯脱利派的发展达到全盛期,期间教会从中东扩展至中国和印度。1551年,一些聂斯脱利教徒与罗马天主教重新复合,称为加耳丁基督徒。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聂斯脱利派、加耳丁基督徒遭到库尔德人和土耳其人的大屠杀之后,聂斯脱利派如今主要生活在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和印度的小型社区以及美洲的流亡社区。
Nihilism 虚无主义
认为存在毫无意义、目的和价值,故没有内在的道德价值,源自拉丁语nihil,意为“虚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在1862年的《父与子》里使用了这个词,就像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写的“虚无主义者是这样的人,他从现存的世界出发,断定这个世界不该存在;从那个本应存在的世界出发,认为没有这样的世界”。在政治上,虚无主义者都是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各种无政府主义团体与使用暴力的政治行动有关,包括1881年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艺术领域,虚无主义与达达艺术和朋克音乐有关(参见达达主义)。
Nominalism唯名论
认为事物由一个特定的词语命名,该词语除了表示某个事实之外,不表示任何其他意思的观点,源自拉丁文nomen,意为“名称”。换言之,不存在如抽象概念或“共相”等此类事物,共相即可通过个别事物举例说明的可重复的实体,而且共相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相反,一切存在都是个别事物。唯名论是中世纪的重要思想,与柏拉图的实在论(认为共相是一个客观、绝对的存在,具有自身实在性)相对。由于实在论是宗教的正统学说,因此唯名论常常被视为异端邪说。中世纪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1285-1347或1349),他以“奥卡姆剃刀定律”或“节约律”而著称,奥卡姆剃刀定律即一个问题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
Nonconformism 不顺从主义
参见顺从主义
Non-interventionism不干涉主义
主张各国要与别国建立外交关系但不应相互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原则。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1732-1799)在他1796年著名的告别演说中宣布:“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这一政策反映了美国人的情感中存在着一种持久的孤立主义的性格(尽管不是在行动中)。但不千涉主义意味着中立而不是孤立。在当代,不千涉主义的主要倡导者是中国。
Nudism裸体主义
出于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如天然主义)而不是性目的,赤裸身体的行为。

O

Objectivism客观主义
强调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存在(类似于客观性)。作为哲学术语,客观主义相信现实独立于精神或人的感知存在。俄裔美国作家安·兰德(1905-1982)在其著作《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倡导客观主义,她认为“存在是身份,意识是识别”,意识不能进行自我意识,只能意识自我之外的事物——换言之,一个客观的现实独立于意识。
Obscurantism 蒙昧主义
防止事实被充分了解,防止启蒙的做法(这个词源自拉丁语obscurans,意为“变昏暗”)。知识或真理不应被大众掌握的观点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高贵的谎言”,但该词来源于十六世纪德国的讽刺文学《蒙昧人的信》,批评多明我会修道士烧犹太人书籍的意愿。欧洲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学者使用该词,用来指宗教反对知识的传播。蒙昧主义现在通常与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有关(如“愚民教士”),但两者之间不一定有任何必然关系,因为原教旨主义是真诚地宣扬信仰,而不是遮蔽信仰。
Ccasionalism 偶因论
认为上帝是现象的唯一原因的哲学观点——换句话说,一个有限的存在或事情不会导致另一件事。这一观念起源于中世纪的伊斯兰神学,例如,穆斯林哲学家阿尔·加扎利( 1058-1111)认为,当棉花和火放在一起时,是上帝而不是火焰的热量,导致棉花燃烧。然而,这个想法通常更归因于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的追随者路易·德·拉福热(1632-1666),他在1665年《论人的精神》中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关于灵魂和身体相互分离的二元论观点(参见二元论),解释这种观点如何与思想行动表面上的因果关系相一致。偶因论认为,虽然看似是原因显现,但只有一个真正的原因,即上帝使结果偶然呈现。如果有人划着一根火柴,上帝使火柴点亮,而划火柴是点亮的“偶然原因”。
Oligopolism 寡头垄断
一个很少使用的词(源自希腊语oligos和polein,意为“少”和“出卖”),指一种垄断现象,由少数卖家瓜分市场,因此限制了竞争。根据对消费者造成的结果,有各种寡头理论:一种是寡头们作为一个垄断联盟联合行动,定价必然较高,或许还要对生产量进行控制;另一种是单个卖家确定一个较低的价格来抢占市场优势,迫使其他卖家也降低价格;第三种理论认为,由于相互竞争的卖家都或多或少被迫降价,但因市场份额的损失在随后的涨价中看不到什么优势,其结果是没有任何一方会受到诱惑而改变价格,因此价格会保持稳定。
Onanism 俄南主义
指手淫,一个老式词语,起源于十八世纪早期。一个不太常见的意思是通过体外射精进行避孕的做法。该词来源于《圣经·创世纪》(38:8)里的俄南故事。俄南是犹大的次子,被迫与他的哥哥珥的遗孀他玛结婚。同房时为了避免他玛怀孕,俄南“将他的种子”遗在地上——上帝认为这是罪过,所以杀了他。
Optimism乐观主义
感觉事情会变好,与悲观主义觉得事情将变坏相反。同样看半杯水,一个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半满的水”,而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半空的水”。作为一种哲学,乐观主义是德国博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1646-1716)提出的学说,认为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
Organism 生物
一种生命形式,动物或植物,无论是作为一个单细胞存在还是多细胞集合存在(就人类而言,存在数十亿个细胞集合)。该定义涵盖了生命的结构,包括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真菌和细菌,但一般不包括细菌。
Orientalism东方学
由西方人研究或描写东方文化(因此东方学家是指从事东方文化研究的学者)。“东方”的定义千差万别,艺术历史学家曾用“东方学”指十九世纪在北非和中东的法国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但该词可以明确地指亚洲及太平洋。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在他1978年的《东方学》一书里,使用该词指代英国、法国和美国学者关于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的写作,批评他们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历史观的过度影响。他写道:“我的观点是,东方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强加于东方之上的政治学说,因为与西方相比,东方总处于弱势,于是人们就用其弱代替其异。”
Orphism奥尔弗斯教/奥费主义
一个神秘宗教,起源于公元前七或六世纪的古希腊,以坠入地狱并返回的神秘的奥尔弗斯的诗歌为基础。根据神话传说,人类起源于巨人泰坦的灰烬,一半是神性(酒神狄奥尼索斯),一半是邪性(泰坦巨人族)。通过禁欲主义和道德净化,个人将通过一系列轮回逃脱内在的魔性。
Orphism也是一个短暂的艺术运动名称,叫奥费主义,1912年左右由立体主义画派中的法国艺术家如罗伯特·德劳内(1885-1941)、费尔南·莱热( 1881-1955)等人实践。与同时代的艺术家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和乔治·布拉克(1882-1963)喜欢使用朴素的色调相比,他们偏爱使用鲜艳的色彩。
Ostracism 流放
将一个人排斥在群体或整个社会之外。这个词原来是指公元五世纪雅典的一种放逐法,雅典公民通过将一个人的名字写在ostrakon(一块碎陶片)上,用投票的方式将某个人逐出国外十年—--如果他们提前回来,将以死论处。现在的流放则不会那么严厉了,大多数情况下更类似于冷眼相待[13]

P

Pacifism 和平主义
相信包括战争在内的暴力行为永无正当性可言(因此,和平主义往往是反战者拒绝服兵役的代名词)。和平主义可能基于实用主义,认为肯定有一种比暴力代价更低的解决争端的方法。但和平主义更多的是基于道德原则,和平主义者拒绝罗马天主教会等提出的正义战争理论。包括贵格会、再洗礼派、阿米绪派、耶和华见证会等一些基督教教派都践行和平主义,他们援引耶稣基督的命令“把另一边脸给他打”。近代最有名的和平主义践行者或许是圣雄甘地(1869-1948),他受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的和平主义作品《天国在你心中》的影响,通过非暴力方式开展脱离英国的独立运动,于1947年实现了印度独立的目标。
Paganism 异教
信奉除世界主要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信仰。这个词源于拉丁文paganus,意为“农村或村民”,与异教徒同义的词是heathen(词源可能是“居住在荒野”)。尽管许多异教徒的节日已被纳入基督教日历,但异教徒和异教通常是蔑称,类似于伊斯兰教里的kafir(异教徒),或犹太教里的“异邦人”。
Paleoconservatism旧保守主义
传统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在美国,强调反共产主义和家庭,反对开放移民(尤其是非欧洲人移民)。该词(前缀源自希腊语palaeo,意思是“古老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造,以区分共和党内的旧式保守派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新保守派运动。新保守派的许多领导人物都是犹太人,他们警惕反犹主义(通常这是旧式保守派的特征),不像旧式保守派,新保守派主张干预主义的外交政策(参见干预主义)。旧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分裂往往可追溯到1981年前总统罗纳德·里根(1911-2004)提名梅尔·布拉德福德担任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布拉德福德自称是南方的传统保守派。对此,新保守派强烈反对,指出布拉德福德曾批评亚伯拉罕·林肯是一个“危险的男人”。
Pan-Africanism泛非主义
倡导非洲人民,包括那些分散各地的非洲人结成政治联盟。泛非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生活在英美的非洲人反奴隶制的抗议运动,但第一个使用“泛非主义”这个词而不是“非洲运动”的人是特立尼达律师亨利·西尔维斯特·威廉姆斯(1869-1911),他组织了1900年在伦敦举行的首次泛非大会。不久,牙买加人马库斯·加维(1887-1940)成为该运动的领导人,以“拯救”非洲并驱逐殖民列强为目的,他说:“我们的联盟必须牢记,不分地区、疆界或国籍,全世界的黑人必须践行一个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有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命运。”到二十世纪中期,美国黑人和西印度群岛人的影响已经让位给了非洲本土人,首届非洲独立国家大会于1958年在加纳举行,随后于1963年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2001年至2002年转变为非洲联盟。2009年,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当选为非洲联盟主席,他宣布:“我将继续坚持,我们的主权国家应努力实现成立非洲合众国。”不管意愿如何,非洲结成政治联盟的目标似乎遥遥无期,非洲的政治家更现实地倾力于区域经济合作。
Pan-Arabism 泛阿拉伯主义
统一阿拉伯世界,从西部的摩洛哥到东部的海湾国家和伊拉克的一场运动。从情感上说,“泛阿拉伯主义”这个词勾起了人们对阿拉伯人征服世界的记忆,在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的那个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从西班牙到印度河谷地的广大区域,建立了一个使用共同语言,拥有共同信仰和共同文化认同的阿拉伯世界——因此早在十四世纪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时就激发了泛阿拉伯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法国为寻求阿拉伯盟友对付德国土耳其联盟,支持在麦加的谢里夫·哈希姆·侯赛因·本·阿里(1853-1931)领导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及其泛阿拉伯主义的倾向)。泛阿拉伯主义作为一种世俗理想(它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是基督徒而非穆斯林),是叙利亚复兴党和萨达姆·侯赛因(1937-2006)垮台前的伊拉克复兴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仍然是一个诱人的口号,埃及前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1970)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想统一阿拉伯国家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卡扎菲想与埃及、叙利亚结成统一国家的努力受挫后,转向了泛非主义)。相比之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七个海湾酋长国组成了一个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联邦: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联盟存在至今。
Panentheism万有在神论
一切事物都在神内的概念——与认为一切都是神的泛神论相反。换句话说,在万有在神论中,宇宙是上帝的一部分,而在泛神论中,上帝和宇宙是同义的。万有在神论这个词(源自希腊语pan、en和theos,意为“一切”、
“在”和“神”)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克劳斯(1781-1832)创造的,它调和了由信仰所知的神与感知经验的世界的理念(克劳斯认为,上帝是一个包容万事的本质,包括宇宙)。然而,此概念吸引了从犹太教到印度教等大多数宗教的信徒。
Pan-Germanism泛日耳曼主义
基于种族关系,以所有讲德语的人民实现政治统一为目标的一场运动,其范围包括阿尔萨斯、奥地利、波罗的海国家、比利时、卢森堡、波兰和瑞士。该运动起源于由十八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以及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激发起来的欧洲民族主义精神。由于中东欧多民族的旧王朝如罗曼诺
夫和哈布斯堡王朝面临威胁,德国民族主义者试图统一所有的日耳曼民族。受到1871年德国统一的鼓舞,该运动力量逐渐增强,直到德国在一战中遭到惨败才有所削弱。随着纳粹的兴起,泛日耳曼主义再次抬头,在1938年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讲德语的苏台德地区事件中得到展现。现在,对二战纳粹恐怖的记忆,令泛日耳曼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对德国人和非德国人都不再具有吸引力。
Pan-Slavism 泛斯拉夫主义
像泛日耳曼主义一样,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后的民族主义的一场狂热运动,目的在于统一中东欧地区的斯拉夫民族。首届泛斯拉夫大会1848年在布拉格举行,要求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取得平等权利。俄国在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受羞辱后,泛斯拉夫主义在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中逐渐盛行,俄国在1914年引发的一战危机中支持塞尔维亚对抗奥地利,斯拉夫团结是其中的一个动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欧洲共产主义的崩溃,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已经终结了大多数斯拉夫人对泛斯拉夫统一的梦想。
Antheism泛神论
相信所有的宇宙是上帝的体现(“上帝是一切,一切是上帝”),在少数情况下指信仰所有的神。含义更为常用的泛神论源自希腊语pan和theos,意为“一切”和“神”,泛神论者与有神论者(参见有神论)相反,否认存在超越个人的并与世界相分离的上帝。泛神论者与基督教等宗教未必相互排斥,但本质上属泛神论的宗教是道教和印度教。通常认为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是泛神论的拥护者(他的思想导致其被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社区驱逐,他的书被罗马天主教会封禁),但一些专家认为斯宾诺莎的思想更接近于万有在神论——一个词源学的细微差别,意为上帝既在一切之内,也超越一切。
Parallelism 排比/并行
使用两个或更多发音相似的词、短语或从句,组织一个句子或演讲,通常起到修辞效果。如恺撒的“Veni,vidi,vici”(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更为枯燥的含义是指计算机系统中运用的一种并行处理技术。
Parasitism寄生
来源于希腊语parasitos(意为“一个人在另一个人桌子上蹭饭”),指利用另一个人的谋生行为。在自然界,寄生的一个例子是檐寄生,一种革质叶植物,寄生在栎树和其他阔叶乔木上。通常寄生关系是互利共生的,就如啄牛鸟吃非洲水牛身上隐藏的虱子。有害的寄生是跳蚤吸食人和动物身上的血。
Pastafarianism飞天面条神教
也被称为“飞行面条怪物教”,是一种滑稽性的宗教。2005年由博比,亨德森创立,其目的在于反对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所通过的一.项决议,该决议允许将智能设计作为在该州公立学校替代演化论的一一个课程。在写给教育委员会颇具讽刺性的公开信中,亨德森自称为“有关
公民”,他写道:“ 我认为我们大家都可以期待这样的时候,这三种理论在我们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课上取得相同的课时:三分之- - 的时间给智能设计论,三分之- -给飞行面条怪物信仰,余下的三分之一时间给那个符合逻辑且有着压倒性物证的推测学说(指演化论)。”在经过媒体宣
传后,亨德森于2006年发布了《飞天面条怪物福音》。
Pastoralism田园主义/牧羊主义
一.种农村生活方式,源自拉丁文pastor,意为“牧羊人”。更具体地说,指的是畜牧业一 饲养牲畜。在基督教中,该词指神职人员对其信众或“羊群”给予精神教导。
Paternalism家长主义
掌握权力的人限制其下属的自由行动或者责任——大概他们觉得这样做最符合下属的利益。该词来源于拉丁文pater“父亲”,这个比喻意味着一个家庭里的父亲知道什么才是最好。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福祉的福利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家长主义的例子。
Atriotism爱国主义
热爱自己的国家并热忱地捍卫它,源自拉丁文patria,意为“祖国”。该词虽然没有如金戈主义沙文主义(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的民族主义)等词的负面含义,但应记住英国作家和词典编纂家塞缪尔·约翰逊博士( 1709-1784)在提到蛊惑人心的英国政治家约翰·威尔克斯(1725-1797)时说过的一句犀利名言:“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Pauperism 贫困
为穷困所折磨,依赖慈善机构救济或政府援助的状况,来源于拉丁文pauper,意为“贫困”。“Pauper”起源于十五世纪后期英语里的一个拉丁文短语“informapauperis”,意为“以贫民的身份”,这种身份的人免付诉讼费。
Pelagianism伯拉纠主义
公元五世纪的一个基督教异端教义,由伯拉纠(约354-420)倡导。伯拉纠是一个可能出生在英国或爱尔兰的修士,他因基督徒道德松弛而不安,驳斥人因人性的弱点而获罪的论点。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人有自由意志来选择善与恶,所以罪是自愿的。他和弟子伽肋斯纠否认天主教教会的原罪学说和婴儿洗礼的必要性。伯拉纠遭到希坡主教奥古斯丁(354-430,又称圣奥古斯丁)的反对,奥古斯丁认为人只能借着上帝的恩典获得正直。公元418年,伯拉纠和伽肋斯纠被教会驱逐,但他们的学说——通过自由意志可完善道德——在意大利南部广为传播,直到455年伯拉纠派运动的领导者、厄格兰南主教朱利安去世才终止。
Pentecostalism五旬节派
一个原教旨(参见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教派运动,起源于十九世纪后期的美国神圣运动,信徒将从中体验到圣灵代人祈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pentecoste( hemera),意为“第五十(天)”,指基督教的圣灵降临节,在复活节后第五十天降临,也指犹太人的五旬节,在逾越节次日后第五十天举行。五旬节教徒在他们的仪式中有“讲不为人知的语言”的倾向,即在一种欣喜若狂的精神恍惚中说些不知所云的话,按照《圣经·使徒行传》(2:1-4)的记载,逾越节后第五十天圣灵降临在第一批基督徒身上,使他们“说起别国的话来”。如今有许多五旬节教派,大约有一千一百万信徒。虽然该运动起源于美国,但五旬节派在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日益盛行。
Perfectionism完美主义
拒绝接受任何不完美的事物。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完美主义有时被认为不能正常地接受现实。就如西班牙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曾经说过的:“不要为十全十美担心——你永远做不到十全十美。”
Peronism 庇隆主义
以阿根廷前总统胡安·多明戈·庇隆(1895-1974,任期1946-1955,1973-1974)的民粹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庇隆主义在西班牙语中也称为justicialismo(社会正义),强调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政府对企业和工业进行补贴。对许多批评者来说,庇隆主义接近于法西斯主义(庇隆在佛朗哥的西班牙度过了十八年的流亡生活,是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公开崇拜者),且已经被玷污——几任庇隆政府均践踏人权,治理经济无能。虽然庇隆主义一度接受了政治左派和右派,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庇隆主义变得积极(并凶残)地反左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阿根廷,庇隆主义仍然是一股政治力量,代表正义党的卡洛斯·梅内姆、爱德华多·杜阿尔德先后当选为总统,随后内斯托尔·基什内尔于2003年至2007年任总统,现任总统是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
Pessimism悲观主义
看到的都是最坏情况或预期最坏情况的倾向。一个乐观主义者看半杯水看到的是半满的水(参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却是半空的水。在哲学上,悲观主义相信这个世界坏得不能再坏了,恶终将战胜善。
Phalangism(黎巴嫩)长枪党主义
特指黎巴嫩右翼基督教马龙派长枪党(正式名称为黎巴嫩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该党由皮埃尔·杰马耶勒(1905-1984)于1936年创立。在这个意义上,长枪党主义拥护黎巴嫩民族主义(该党的座右铭是“上帝、民族和家庭”),起先反对法国的殖民统治,1943年黎巴嫩独立后,该党又对抗穆斯林邻国的影响力以及黎巴嫩境内与日俱增的巴勒斯坦难民。在阿拉伯语中,长枪党分子被称为kata'ib,是katiba的复数形式(拉丁语、希腊语phalanx的翻译,意为“步兵队形”)。它们是1975年至1990年黎巴嫩内战中的一支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武装力量。
Phallocentrism阳性中心主义
通过象征性地聚焦阴茎或男性生殖器形象上,取得男性支配地位的概念。这是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1930-2004)创造的一个新词,他也使用具有同一含义的另一个词“phallogocentrism”(菲逻各斯主义)。
Pharisaism 法利赛主义
法利赛人的学说。法利赛人(该词源自希伯来语,意为“分离”)是公元前二世纪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犹太人宗派。它认为有两部《托拉》(上帝启示给摩西的律法):摩西五书成文《托拉》和“口述托拉”。后者不仅包含给摩西的口头启示,也包括拉比辩论的成果。这允许犹太人可以根据情况变化(例如罗马人的殖民化)来解释摩西律法,但也意味着实际上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利赛人都有一个规则,因而导致人们指责他们对法律条文更感兴趣而不是法律精神。法利赛人的主要对手是撒都该人,后者只相信成文《托拉》。不同于撒都该人,法利赛人相信来世和死人复活。公元七十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后,法利赛人从历史上消失了,但他们的神学思想在犹太教拉比学者中仍有影响力(相比之下,法利赛人在基督教传统中的名声很差,基督教指责他们虚伪——虽然耶稣可能是法利赛人,圣保罗肯定是法利赛人)。
Phenomenalism现象论
关于知识限于知觉所察觉的现象的哲学理论。用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的话来说,“对象是知觉永久的可能性”。该理论可以追溯到英国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1685-1753)和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休谟认为,知觉(所感觉到的)和概念是知识唯一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心智本身的性质仍不可知。有形物质不是作为物自身存在,只能作为感官知觉(例如发红或硬度)某物位于的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物质”这个词对现象论者毫无意义,除非由知觉界定。在现象论的“捆束理论”中,对象包括了捆束的知觉:一个苹果可以被看成是绿的和硬的——当绿色和硬度都不再被知觉,苹果就不再存在。但是如果苹果在一个空房间里呢?解决的办法是构建一个假设:“如果房间里有个人,他或她就会察觉到苹果。”(参见感觉论
Photojournalism 新闻摄影
通过刊登在报纸和杂志上的照片传递新闻的做法。新闻摄影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克里米亚战争的照片,但“黄金时代”是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生活》杂志、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等杂志通过使用照片使销量大大增加。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罗伯特·卡帕(1913-1954)等人于1947年创建的合作机构玛格南图片社,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一流摄影师精湛报道世界大事和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同时,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能够拍照的手机,新闻媒体鼓励个人发送自己拍的照片给它们,在二十一世纪孕育了一批新的“公民摄影记者”。
Pietism敬虔主义
或许是过度热忱的一种虔诚状态。历史上,敬虔主义是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于德国的一个宗教运动,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中叶路德教会内部兴起的虔诚(来自拉丁语pietas)复兴运动。它的第一个领导者是菲利普·雅各布·斯彭内尔(1635-1705),1675年他出版了PiaDesideria(《敬虔的欲望》),目标包括:在私人和公共场所更多地使用《圣经》﹔鼓励俗人更多地参与;为信仰带来的实际恩典作见证的重要性;牧师培训强调虔敬而非经院哲学;带着教导目的进行证道。作为虔诚运动的一部分,斯彭内尔组织了collegiae pietatis(敬虔团契),基督徒们聚在一起学习《圣经》,展开宗教讨论。斯彭内尔之后,运动的领导权传给奥古斯都·赫尔曼·弗兰克(1663-1727),他将哈雷大学打造成了敬虔主义的中心(1742年,哈雷大学派海因里希·梅尔基奥尔·慕赫勒贝格去组织美国路德教)。现在,敬虔主义仍然存在于德国部分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福音派新教中。
Plagiarism 剽窃
抄袭别人的作品或观点,冒充是自己的。该词源自拉丁文plagiarius“绑架者”,最早在十七世纪初期使用,但毫无疑问,这是人的本性,剽窃的例子远早于此。无论证实与否,对剽窃的指责声在学术、新闻和音乐作品中不绝于耳。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乔治·哈里森因歌曲《我甜蜜的主》抄袭契夫森《他是如此美好》的曲调而被起诉。在音乐领域,抄袭可能往往是无意的,但在科学、文学与新闻作品中这却不太可能。2009年,英国诗人安德鲁·莫逊被军事历史学家本·谢泼德指控“无耻地剽窃”了他一本书里的一段文字。莫逊回答说,谢泼德“完全误解了”,他使用谢泼德书里的那段文字,是“创
造诗”(found poetry)的一个例子,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就像很多学校师生意识到的那样,在谷歌时代,剽窃变得越发容易,但也更容易被发现。
Platonism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7)及其追随者的哲学,在“理念论”中主张可被感官确定的抽象物体是不完美的副本。基于柏拉图老师苏格拉底的学说,柏拉图主义似乎否认物质世界的现实性。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苏格拉底认为看不见的世界是最可知的,而看得见的世界最不可知。这种思想认为,在洞穴里只能看到洞壁上影子的囚犯,认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这是最接近他们可以看到的现实。与此相反,哲学家就像一个不为洞穴所困的囚犯,可以知道影子不是现实。
Pluralism多元主义
两个或多个并存的一种状态。在政治上,多元主义是指在多个政党中分享权力或同时担任多个职务的理念。在哲学上,多元主义承认多个原则。在宗教上,多元主义认为没有一个宗教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Plutonism火成论
由苏格兰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1726-1797)首先提出的理论,认为火成岩等花岗岩是由地表下的岩浆熔化凝固形成的。火成论(根据罗马阴间之神冥王Pluto命名)取代了德国地质学家亚伯拉罕·维尔纳( 1750-1817)的“水成论”理论(根据罗马海神尼普顿Neptune命名),水成论认为岩石的起源是一种沉积物,是大洪水造成的结果。
Pointillism点画派
十九世纪新印象派的一种绘画风格,艺术家用小点点的原色混合在一起,在观众的眼里,形成形状和二次色的印象。点画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是乔治―皮埃尔·修拉(1859-1891),其代表作是《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讽刺的是,“点画派”这个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由艺术批评家创造—─-最先是用来嘲弄这一风格的。
Polymorphism 多态性
具有许多形态或状态的现象。例如,在生物学上,多态性(源自希腊语polu和morphe,意为“很多”和“形态”)指单个种群里或生物的生命周期内出现的不同形态。
作为计算机用语,多态性是编程语言的一个特征,允许不同的数据类型由一个统一的接口处理。
Polytheism 多神教
信仰多个神,不同于信仰一个神的一神教。多神教源自希腊语polu和theos,意为“很多”和“神”,是埃及法老王和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个特征,各种各样的神和女神供奉在“万神殿”。它至今仍然是印度教和神道教等一些宗教的特征(尽管许多印度教徒认为他们信仰的各种神祇都起源于一个神)。
Populism民粹主义
诉诸人民,反对任何精英的做法。在政治上,民粹主义接近群众煽动,并往往与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和极右思想相关。不过,任何政党,不管其位于意识形态光谱的哪个位置,都可能会推行民粹政策或主动讨好选民以争取选票。
168
Positivism 实证主义
一种积极特质,与消极的特质相对。作为一种哲学
流派,这个词在十九世纪由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最早使用,他认为每一个理性的断言都可
以通过科学、逻辑和数学进行验证。换句话说,唯一真正的知识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而非先验的推测。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及实用主义密切相关,同时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所推崇。逻辑实证主义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维也纳哲学学派提出并发展的一种学说。他们认为,知识取决于大众的验证而不是个人的经验,并把形而上学学说看作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而拒斥。
Postcolonialism后殖民主义
起源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建立在前殖民地经验或处理与前殖民地关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学、文学和社会学方法。后殖民主义的主要理论家是法国作家弗朗茨·法农(1925-1961)和巴勒斯坦裔美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法农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使他从理论走向行动,努力帮助阿尔及利亚的抵抗运动战士(他本人1957年在靠近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的边境地区负伤),1961年他创作了很有影响力的《大地的不幸者》,呼吁世界上被剥夺财产的人民奋起进行暴力革命。后殖民主义的一个固有问题是许多国家存在着难解的殖民主义后遗症。例如,殖民者离开后,当时划定的边界往往忽略种族、语言或宗教因素(如尼日利亚),从而产生了国家认同问题。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
二十世纪后期有关哲学、艺术和建筑的概念,不相信与现代主义相关的宏大理论,认为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后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幻想破灭的反应,它没有核心的组织原则,因此常常成为模仿的对象。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家是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用装置艺术和“即兴表演”来表现。在建筑学方面,后现代主义排斥现代主义鲜明的功能性,试图增添美感元素。现代主义建筑师密斯·凡·德罗(1886-1969)有句名言:“少即是多。”后现代主义者罗伯特·文丘里则反驳说:“少即是闷。”
Post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
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一场运动,由法国知识分子在政治和社会动荡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创建,即对结构主义自诩的客观性持怀疑态度。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代码,其意义来自它各个部分的对比。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罗兰·巴特(1915-1980)。在文学批评领域,后结构主义者拒绝文本只具有作者强加的单一意义。相反,每一位读者都创造了新的意义。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后结构主义者,如巴特和米歇尔·福柯(1926-1984)以前是——甚至同时是——结构主义者。
Pragmatism 实用主义
从希腊语衍生而来,意为“行为”。实用主义是侧重于实用性的一种态度或行为方式。因此,在哲学上,实用主义是接受一件事看起来是有用的主张的运动。这个哲学运动始于十九世纪美国威廉·詹姆斯(1842-1910) 、约翰·杜威(1859-1952)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1839-1914)的思想理念。皮尔斯后来称这些思想为“实用主义”——“一个够丑的名字,连绑匪都没兴趣”(虽然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与詹姆斯不太一样)。相较于笛卡尔和他同类人追求的确定性,实用主义者不相信世界是绝对确定的说法;相反,理论可能需要根据经验进行修正。
Presbyterianism长老制
基督教新教内部的一种管理形式,教会由一位牧师和一群长老进行本地化管理,该词来源于希腊语presbyteros,意为“长老”。然后地区层面和全国层面的教会由牧师和长老组成的委员会管理。这种管理形式由约翰·加尔文1541年在日内瓦采用,代表了早期教会的做法。
Presentism当下主义
根据当下的看法和价值观去解释过去的做法——政治家、记者、甚至历史学家往往经不住当下观点的诱惑而屈服。
Priapism 胀阳症
男人的阴茎经常且持续痛苦勃起的症状。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riapizein,意为“好色的”,该词与希腊神话中的生殖之神普里阿普斯[14]有关,他的阴茎被画得不成比例的巨大且永久勃起。
Prism棱镜
两个底面相等,边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源自希腊语prisma,意为“锯东西”。在光学上,棱镜是一个三角形的装置,可以把白光分离成其他颜色的光谱。该词的引申义为“歪曲”。例如,美国黑人很可能透过种族主义的棱镜看待政治。
Progressivism进步主义
赞成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通常与政治左翼政党相关,虽然并非总是如此。在美国,进步主义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发生作用,是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反应和补救。例如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有进步主义倾向的政治家当选为托莱多、底特律、旧金山等城市市长,他们承诺收回公用设施所有权并改善住房制度。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虽然是共和党人,但他也是进步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在二十世纪头几年采取措施,规范铁路并拆分垄断。
Proselytism 改宗
追求改信某一宗教——这是基督教福音派(参见福音传道)的必然结果和摩门教徒(参见摩门教)的责任,他们通常作为传教士度过青年时期。虽然基督教一般认为有必要“传播上帝的话语”,但也有许多宗教禁绝改宗。例如,犹太教传统上不寻求改变信仰。德鲁兹派和琐罗亚斯德教教徒成员身份(参见琐罗亚斯德教)只能被继承,而不能靠获得。这个词由希腊语proseluthos而来,意为“陌生人”或“改信”,而proseluthos又来源于proserkhesthai,意为“方法”。
Protectionism保护主义
保护一国国内的产业或公司免受外国竞争的做法,通常采用配额或关税手段限制进口(虽然也采用一些非关税壁垒,如管理汇率或繁文缛节)。大多数经济学家依据大卫·李嘉图(1772-1823)于1817年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与自由贸易带来的益处相比,保护主义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纵观历史,保护主义在政治上一直具有诱惑力,无论是在创建帝国的重商主义时期,还是关注减少失业的近现代时期。保护主义者援引各种理由:需要保护农业等部门,因为外部来源在战争时期可能被切断;需要保护国防等“要害”产业;需要保护就业。在发展中国家,通常认为幼稚产业和公司需要一段保护期,这样它们就能够成长得足够强大,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所有这些论点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它们往往会导致有害的扭曲或推迟不可避免的经济调整。例如,欧盟通过其共同农业政策对农民进行保护补贴,这使欧洲的粮食做到了自给自足——但付出了巨大的、本来可以更好地用在其他地方的成本,同时也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他们不得不与欧盟在世界市场上的余粮倾销展开竞争。在论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性时,自由贸易主义者指出大萧条时期美国征收进口关税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世界贸易量在1929年至1934年间下降了百分之六十六。
Protestantism新教
基督教三大主要分支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新教起源于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1483-1546)等欧洲神学家要求改革罗马天主教会(最终失败)。该词最早是在1529年被使用,路德宗少数派在德国以天主教为主的施派尔会议中反对恢复天主教会权力的决定,并发布一篇正式的“抗议书”,指出:“在涉及神的荣誉与拯救以及我们灵魂的永恒生命问题上,每个人都必须站在上帝面前交出自己。”新教并不是一个基督教宗派,而是包括了圣公会、再洗礼派等基督教宗派的一个集合,它们都反对罗马教皇的权威并只接受两个圣礼——洗礼和圣餐礼——而不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七大圣礼(洗礼、圣餐礼、告解礼、坚信礼、婚礼、圣秩礼和抹油礼)。新教徒也主张宽恕得救只因着信;神职针对所有信徒;《圣经》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在事务礼仪上,圣公会非常接近罗马天主教会,浸信会则保留很少的天主教仪式。
Puritanism清教主义
对快乐,尤其对性快乐采取一种严苛的态度。在宗教中,清教主义是十六至十七世纪英国新教徒的一个改革运动,他们认为伊丽莎白一世( 1533-1603,1558年登基)的英格兰教会宗教改革远未完成,想要“净化”罗马天主教“教皇”残余势力英国圣公会。独立于罗马天主教会权威的宗教改革发生在1534年,正是有过多次婚史的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爱德华六世时期新教继续发展,但在玛丽女王(1553年至1558年在位)统治时期,英格兰重回罗马天主教,到伊丽莎白时期再次恢复新教。在伊丽莎白接班人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统治时期,清教徒遭受迫害,这促使第一批清教徒在1620年搭乘“五月花”号移民美国。一些清教徒早先选择留在英格兰教会;1660年恢复君主制后(在克伦威尔统治的插曲之后),他们因为拒绝遵守《共同祈祷书》而被称为不顺从主义者,另一些人成为“分离主义者”,完全脱离了圣公会。
在他们的教义中,清教徒遵奉加尔文主义。例如,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就已决定谁该死及谁会被拯救;耶稣基督只为拣选的人而死;人生而有罪。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清教徒“大规模移民”美国,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和福音派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对道德松弛和饮酒上的严厉态度(从美国1920年至1933年施行的禁酒令可见一斑)。

Q

Quakerism 贵格会
大约在1650年由英国英格兰教会的“异议者”乔治·福克斯(1624-1691)创立的一个基督教运动——宗教之友协会的学说,全世界信徒约有二十一万。贵格会又名教友会,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心灵光”,借助此灵魂可直接接近上帝,因此无需牧师等任何中介。贵格会原本认为自己是回到早期纯洁的基督教,并因此经常互相称呼为“圣人”。相较于其他基督教教派,贵格会没有一套礼仪,既不进行洗礼,也不庆祝圣体圣事。贵格会相聚在聚会处而不是教堂,他们凝神默思,直到“被圣灵感动”,在礼拜会上发言。所以,贵格会的信仰不同于基督教主流,早期他们经常被视为异端而受到迫害。例如,在美国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贵格会会友被流放,经受死亡的痛苦;而在英国,他们从1698年至1833年被禁止参加议会。不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作为基于贵格会和平主义的一个社区,于1681年由福克斯的同时代人威廉·佩恩(1644-1718)建立。
“贵格会”这个名称由来,暗指崇拜者被圣灵感动时明显的全身颤抖的宗教经验,但更可能来源于福克斯的日记,记叙了他1650年因锯读罪名出庭一事,法官班纳特“称我们为贵格会,因为我们叫他们在上帝的话面前颤抖”。贵格会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慈善事业和社会正义感,以英国卡德伯里家族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从事的慈善事业为例,在其巧克力工厂里,卡德伯里家族为工人建立了伯恩维尔“模范村”[15]
Quietism 寂静主义
接受事物本来的面目,但更多的是指基督教神秘的灵修神学,诉诸冥想和断念。该词源于西班牙牧师米格尔·德·莫利诺斯(约1628-1696)的学说,其教义不注重天主教的礼仪和权威,1687年被教皇英诺森十一世谴责为异端。
Quixotism堂吉诃德主义
堂吉诃德式的品质——也就是丧失实用性的理想主义,追求空想的、实现不了的目标,尤其是浪漫侠义的目标。这个词最早在十八世纪末使用,暗指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发表于1605年和1615年的两卷本讽刺小说《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里的主人公、天真浪漫的堂吉诃德。通过“与风车战斗”(意指与假想的敌人战斗),堂吉诃德沉迷于堂吉诃德主义。

R

Racialism / Racism种族主义
相信种族是不平等的,因此对一个不同的、被认为是低劣种族的人持有偏见、加以歧视的做法。毫无疑问,种族主义一直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古希腊、古罗马人叫外国人为“野蛮人”,这是一个带贬义的词。针对其殖民地土著人的种族主义是欧洲帝国主义的一个共同特征,也是美国奴隶制一个明显的组成部分(尽管有平等机会立法,美国黑人仍遭受种族主义歧视)。种族主义也奠定了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关于雅利安人优越性的观点,为纳粹迫害犹太人开路。近代最显著的种族主义行为是南非1948年至1991年实施的种族隔离制度,白人认为自己优越于“有色”(或混血)人种和黑人同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民权活动家、黑豹党成员斯托克利·卡迈克尔(1941-1998)因创造了“制度种族主义”(institutional racism)一词而知名,“制度种族主义”指由政府、公共机构或公司实施的种族主义。“1993年伦敦黑人青年谋杀案”调查委员会在1999年发表的报告指责伦敦警察犯有“制度种族主义”,警察接受了这一指控。
Radicalism 激进主义
回到根本的做法,来源于拉丁文radix“根”。在政治上,激进主义指促进社会进行根本变革的实践,往往与左翼政党有关。从历史上看,该词最早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使用,十九世纪变得越来越常见,特别用来描述自由党的选举改革思路。激进主义也是十九世纪法国的政治主题,乔治·克莱蒙梭(1841-1929)的激进派自称是法国大革命的继承人。今天,这个词常用于“伊斯兰激进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几乎同义。
Randianism兰德主义
俄裔美国作家安·兰德( 1905-1982)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是颂扬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个人能力的哲学。兰德的原名叫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在其作品中有两本畅销小说,阐明了成就来自个人努力的观点。1943年发表的小说《源泉》里,主角面对诱惑保持正直,毫不妥协;出版于1957年的《阿特拉斯耸耸肩》里,在社会衰落的同时,两名实业家努力拼搏,继续经营他们的企业。包含在兰德作品中的主题始终是个人对集体主义的斗争,这个主题拨动了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大众的心弦。
Rastafarianism拉斯特法里教(拉斯特法里运动)
一个宗教运动,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牙买加,认为1930年至1974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 1892-1975)是弥赛亚,他将领导非洲人和非洲裔走向一个黄金时代。该词来源于ras,意为“头”,埃塞俄比亚贵族头衔;以及tafari,海尔·塞拉西预加冕名字的一部分。拉斯特法里教崇拜者都是一神论,称上帝为“扎哈”,扎哈住在每个人的心里——因此拉斯特法里教崇拜者经常称他们自己为“我和我”,也可以使用“我们”。拉斯特法里教崇拜者认为耶稣是个黑人,被接纳为神的化身。然而,他的教导已被“巴比伦”(西方白人社会)腐化败坏。相比之下,扎哈的应许之地锡安在非洲,特别是埃塞俄比亚。吸食大麻是拉斯特法里教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行为。一些拉斯特法里教崇拜者认为,扎辫子、头发乱蓬蓬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信仰。
Rationalism理性主义
认为观点和行动应基于理性而非情感或宗教的信念。作为一个哲学理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比,认为理性而非经验是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理性主义是十七世纪勒内·笛卡尔(1596-1650)的内在思想,他认为,数学真理只能通过理性达到。十七世纪理性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1646-1716)和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
Reaganism里根主义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1911-2004,任期1981-1989)的政治和社会哲学,其特点是信奉政府干预总是坏的(因此,政府应该越小越好)。伴随这种信念的是经济上采用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经济学理论,外交政策上主张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抗共产主义和苏联(“邪恶帝国”,里根用语)。与美国的里根主义相匹配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撒切尔主义:自由贸易信念和供应学派经济学。供应学派经济学认为,人为增加总需求(比如通过凯恩斯干预)实质上不能实现任何目标,因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需求的增长,而这需要增加工资。相反,改善劳动力和商品供应可以通过诸如减税、消除垄断、减少管制、限制阻碍竞争的工会活动以及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等措施实现。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都深受新保守主义思想家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的影响,如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Realism现实主义/实在论
接受现实,按现状处理事情的做法。艺术和文学领域的现实主义涉及准确的描写,甚至牺牲美感,例如十九世纪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的绘画作品和巴尔扎克( 1799-1850)、司汤达(1783-1842)、古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的小说。
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实在论”要回溯到古希腊和柏拉图的“共相”理念,“共相”指在事物上普遍适用的属性。实在论认为,共相确实存在,相反,概念论认为共相只存在于头脑中。
Reductionism 还原论
对一个复杂现象进行简化,使它变得更容易理解。换句话说,将复杂的东西减少到最基础的基本面。一个颇为吸引人的说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是其部分的总和,而部分可以还原地单独加以研究。
Regalism王权至上论
王权至上或帝王大权的学说,特别是用在教会事务中。王权至上论是法国天主教自治运动的特点,该学说发展于中世纪的法国,教会的权利要服从于国家的权力。
Regionalism 区域主义/地域性
在地区层面,而非在中央或地方层面进行的政治或经济管理的做法。作为一个语言学词汇,regionalism指地域性,是语言的一个特征,比如一个特定区域的口音或文字的选择。在地缘政治中,regionalism指在区域而非全球的基础上进行的政治或经济合作,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Relativism相对主义
认为诸如真理和道德等概念不是绝对的,其存在与背景有关的一种理念。一个陈词滥调的例子是“美在观者眼中”。相对主义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指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认为最好的做事方式;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认为,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本质上的善或恶。今天,许多人对这一观点有争议,如认为种族灭绝天生是邪恶的。
Republicanism共和主义
主张共和国是适当的政府形式,与世袭君主制相对。该词从拉丁文res publica“公共事务”衍生而来,最初指古代雅典、斯巴达和前罗马帝国时期共同的政府形式。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公民个人是共同利益的相关者。在现代用法中(至少在英国和大多数象征性国家元首是英国君主的英联邦国家之外),共和主义往往指美国共和党的意识形态。它也可以形容爱尔兰共和主义,意味着北爱尔兰一些天主教徒主张英国北爱尔兰部分与爱尔兰共和国统一的雄心。同样的,在澳大利亚,共和主义指去除英国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愿望。
Revisionism 修正主义
这个词用来形容修改或重新诠释历史事件或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常用作贬义。例如,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诠释认为,暴力革命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前提条件,相反,社会主义可以通过演变实现。
Rightism右派
支持右翼政治的观点和政策。
Roman Catholicism罗马天主教
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和实践。罗马天主教是最大的基督教教派,信徒超过十亿。罗马天主教的特点是最高首脑教皇具有权威,教皇是使徒圣彼得的继承人——在1870年的教义中特别规定,教皇一贯正确。其他特点包括:庆祝弥撒或圣体圣事活动,根据圣餐变体论的学说,献祭的面包和葡萄酒化为耶稣基督的肉和血;崇拜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和其他圣人;神职人员的独身生活;信徒告解的做法,以赦免他们的罪;反对避孕和堕胎。罗马天主教的许多仪式和思想是源于特伦托大公会议(1545-1563)对马丁·路德(1483-1546)始于1517年的尝试改革教会的一种反应。这些尝试导致了新教改革,罗马天主教会与新教徒出现分裂(参见新教)。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罗曼蒂克的状态。在艺术领域,浪漫主义是起源于十八世纪末的一场运动,强调主观的灵感和高贵的个人,是对新古典主义约束和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的反动。该运动包括J.M.W.透纳(1775-1851)、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等画家。在绘画领域,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让位给现实主义,但在音乐上,浪漫主义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等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在文学上,浪漫主义包括诗人拜伦勋爵(1788-1824)、珀西·雪莱(1792-1822)以及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等作家。
Rosicrucianism玫瑰十字会
十七至十八世纪一个致力于神秘主义和追求炼金术的秘密会社。该会社大概是在1614年,一份以十五世纪一个神秘的德国骑士克里斯蒂安·罗森克洛兹(ChristianRosenkreuz)为主角的匿名小册子发表之后形成的,罗森克洛兹的字面意思是“玫瑰十字架”——这个组合成了该会社的符号。有一些故事说罗森克洛兹其实是十六世纪的瑞士医生和炼金师帕拉切尔苏斯;另一些故事传说他其实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无论哪种传说,都认为罗森克洛兹展开中东之行,给欧洲带回了从苏菲教和琐罗亚斯德教那儿获取的智慧和知识。今天,一些团体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强调神秘主义而不是任何特定的宗教学说。

S

Sabbatarianism 安息日主义
遵守安息日——一周的第七天,犹太人的安息日在星期五晚上到星期六晚上之间,基督徒的安息日在周日(虽然一些严守安息日的基督教徒也遵守犹太教安息日)。这个词从希伯来语shabbath衍生而来,意为“休息”,记载在《圣经·创世纪》故事中,上帝在六天时间里创造了天与地,在第七天安息了。对于基督徒来说,将安息日作为休息日来遵守构成了《圣经》十诫中的第四诫(“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该理念也植根于“基督在一周的第一天复活”这一概念。在十七世纪,特别是在1649年废除君主制和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之间的所谓空位期,英国长老会严守安息日主义。
Sacerdotalism司铎制度
祭司的制度或做法,来源于拉丁语sacerdos“司铎”,意为“一个奉献神圣祭品的人”。该词特指一种将超自然权力归因于司锋的学说或做出赎罪的献身的权利。在罗马天主教,根据梵二会议(1962年至1965年梵蒂冈大公会议的结论,当时教皇是若望二十三世和保禄六世),“通过司铎的服务,信徒的崇高牺牲与耶稣基督(永恒)的献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司铎的手和以整个教会的名义,主在圣体圣事(圣餐式)中以不流血和神圣的方式奉献自己,直到主自己回归”。相比之下,路德宗拒绝司铎制度,认为圣体圣事不是司铎用自己的牺牲来保护信众免受神谴,而是上帝的奉献,作为他的怜悯的保证(参见路德宗)。
Sadism萨德主义
从使别人受苦和羞辱他人引发的快乐感,尤其是性快乐。如果接受者心甘情愿接受痛苦和屈辱,他们就是受虐狂(参见受虐狂),两种行为都具有的被称为施虐/受虐狂。这个词是十九世纪后期由德国精神病学家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1840-1902)创造的,指的是萨德侯爵(1740-1814)。萨德是法国一个贵族,他在一系列色情小说中描述了自己的性变态行为,主张放荡不羁、不受传统道德约束。
Salafism萨拉菲主义
伊斯兰教逊尼派中旨在通过回到最初的伊斯兰教来恢复宗教纯洁性的一场运动。萨拉菲主义经常与瓦哈比主义(在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占主导的伊斯兰教派)互用,因为十八世纪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瓦哈比( 1703-1792)的讲道中呼吁回到穆斯林头三代人的宗教习俗。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salaf,意为“祖先”或“先人”,萨拉菲派仰慕穆斯林的早期先人。十九世纪,埃及的穆罕默德·阿布杜(1849-1905)和贾迈勒·丁阿富汗尼(1838一1897)使用“萨拉菲”一词来形容伊斯兰复兴运动。二十世纪末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在西方观察家眼里,萨拉菲主义常与暴力和恐怖主义有关,法国学者吉尔·科佩尔创造了“萨拉菲吉哈德主义”(salafist-jihadism)一词,用来描述萨拉菲派穆斯林抗击阿尔及利亚政府、苏联扶植的阿富汗政权以及后来的北约驻阿富汗部队的活动。
Sapphism萨福主义
蕾丝边主义的同义词,十九世纪晚期创造,取自希腊女诗人萨福(约公元前620-前570)的名字。萨福出生在希腊莱斯沃斯岛,她的诗或许是自传体,通常描写女性之间的爱(在十八世纪后期,英文作品中经常提到“萨福式激情”、“萨福式情人”和“萨福主义者”)。
Satanism 撒旦教
崇拜撒旦或亚伯拉罕宗教中的魔鬼(撒旦的起源来自希伯来文,是上帝的对手,常被定义为一个堕落的天使)。撒旦邪教已经存在了数世纪,部分起源于在基督教兴起前对恶魔的崇拜,部分是对基督教会的反抗(撒旦教仪式常常是对基督教仪式拙劣的模仿,比如“黑弥撒”)。但是撒旦教的思想超越了基督教界的范围,如一些主流的穆斯林指责伊拉克的雅兹迪少数派是撒旦教。1966年,原先是一个狂欢节表演者的安东拉维(1930-1997)在旧金山创立了撒旦教堂,在数千名追随者中鼓吹纵情放任。
Scandinavism 斯堪的纳维亚主义
又称Scandinavianism或Nordism(北欧主义),该词指的是由挪威、瑞典和丹麦三国共享的共同文化遗产的理念。在十九世纪中叶,斯堪的纳维亚主义作为一个政治运动,设想这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组成一个联盟,同样的运动导致了现代德国和意大利的创建。北欧并未实现统一,但在许多方面,斯堪的纳维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诸多成就,成立了北欧护照联盟,允许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和冰岛的公民去其他联盟国家进行免护照旅行;建立了斯堪的纳维亚航空系统,现在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二战后由挪威、瑞典和丹麦的国家航空公司共同设立。
Schism宗派分裂
源自于希腊语skhisma,意思是“分裂”,尤指一个宗教团体或政党。所谓“东西教会大分裂”是指1054年基督教的分裂,完成于十五世纪后期,形成了东方(希腊)教会和西方(拉丁)教会(后来分别被称为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1378年至1417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选出了两个教皇,分驻阿维尼翁[16]和罗马,各以正统自居,誓不两立。在佛教中,出现了多次分裂,第一次发生在佛陀自己的一生中。在伊斯兰教中,最明显的宗派分裂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对立(最初不是教义分裂,而是政治路线的分裂——Shi'atu Ali 意思是“阿里党”,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
Scholasticism经院哲学
始于十一世纪的一场神学运动,试图用基督教的教条、特别是它的启示来调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和其他古典哲学家对世界的世俗理解。该运动的鼎盛时期是在十三世纪,领导人包括法国神学家彼得·阿伯拉(1079-1142)、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约1224-1292),而最有名的当数意大利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纳(约1225-1274)。到十四世纪,经院哲学衰落。与经院哲学的演绎推理(从特例推断一般)相比,文艺复兴运动推崇归纳推理的科学(从一般规律推断特例)。这个词本身来源于拉丁文scholasticus,意为“属于学校”,通常带有思想狭隘、墨守成规的涵义。
Scientism 科学主义
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特质或信仰科学的力量(作为贬义词使用是指有时过分相信科学,唯科学至上)。
Sectarianism宗派主义
坚持某个教派或派别、特别是宗教派别的做法或教义(拉丁文secta来自词干sequi“追随”)。这个词几乎总是用于贬义,表示一个教派对另一个教派存有歧视或偏见的看法。宗派主义盛行于许多宗教中——例如,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基督教中的新教和天主教,或犹太教中的正统派与改革派。宗派主义一直是流血冲突的原因。吊诡的是,承认派别分歧有时被视为防止冲突的一种手段。例如,黎巴嫩在十八种不同的教派中分配政治权力,包括马龙派、德鲁兹派、希腊东正教和什叶派(但这一政治契约仍无法让1975年至1990年的内战消停)。
Secularism世俗主义
拒绝宗教参与的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换句话说,即政教分离。例如,美国的公共教育是完全世俗化的,世俗主义(法语laicité)是法国的一项基本政策。该词从拉丁语saeculum衍生而来,意为“世代”或“年代”,用在基督教拉丁文中意思是“世界”,与教会相对。在美国,世俗主义通常为宗教的蓬勃发展、免于国家控制提供了自由;在欧洲,受启蒙运动强调科学和理性的影响,世俗主义一般认为是不信宗教的自由。这个词最早于1851年由不可知论者、英国作家乔治·霍利约克(1817-1906)使用,他主张:“世俗主义并不是反对基督教,而是独立于基督教的一种思想。”
Sensationalism煽情主义
使用令人兴奋的图片或刺激性语言,引起公众的兴趣。一个例子是名人模特的裸体宣传,抗议穿戴皮草。这种哗众取宠——往往以准确性为代价——是小报新闻(流行媒体)广泛采用的手法,也常见于政治八卦。在哲学上,煽情主义是现象论的代名词,后者指物质只作为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一种现象存在。
Sensualism感觉论
追求感官愉悦,尤其在性感觉方面。在哲学上,“感觉论”这个术语最早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1632-1704)的法国追随者艾蒂安·德·孔狄亚克(1715-1780)使用的,指知识来源于感觉、无需任何解释的一种学说。感觉论的伟大哲学家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前322)和十三世纪意大利的圣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亚里士多德的判断是“在感官之前,脑海中不存在任何东西”(nihil est in intellectu nisi quod anteafuerit in sensu)。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1788——1860)在十九世纪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翻译成拉丁文。
Separatism分离主义
通常主张依据宗教或民族原则,少数派或少数民族从更大的主体中分离出来。分离主义的例子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存在已久。例如,十六至十七世纪,英国不顺从的基督徒从圣公会分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教会,其中一些成为公理宗教会(参见公理制)。最近的例子是在以僧伽罗人为主的斯里兰卡,泰米尔人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泰米尔国;库尔德人要求在伊拉克、土耳其和伊朗三国交界地带建立独立的国家;而在天主教徒为主的菲律宾南部岛屿,穆斯林叛乱组织开展武装斗争,要求建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17]
Serialism序列音乐
一种音乐作曲技法,用一个固定的序列音符——通常是十二个音符的半音音阶——产生旋律或和声。最早的序列音乐是奥地利出生的美国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1874-1951)于1923年创立的。序列音乐通常被称为十二音音乐,但十二音方法只是几种序列音乐中的一个。基本的技术是用一个准数学方法,选择使用哪个音符,何时使用。结果对听众来说往往是随机的,这无疑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等作曲家的“传统”音乐相差很远。序列音乐的代表人物包括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1928-2007)、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和皮埃尔·布列兹以及如比尔·艾文斯(1929-1980)之类的爵士乐作曲家。
Sexism性别歧视
基于一个人的性别产生的歧视,通常指对妇女的歧视,根植于一种性别优越于另一种性别的观点中。作为女权主义运动词汇的一部分,这个词起源于二十世纪中叶。毫无疑问,性别歧视在大多数社会存在了数千年——而且必然也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特点。美国妇女直到1920年才有选举权,英国是1928年,法国是1944年,瑞士是1971年。到了二十一世纪,虽然许多国家有平等机会立法,但男女之间的工资差距依然存在。即使在女权主义的堡垒美国,女性的平均收入也只有男性的百分之七十五。
Shamanism萨满教
分布于北亚和北美一带的萨满“巫师”的实践和信仰。萨满“巫师”能够接触善和恶的灵魂,充当人界和灵界的中介。萨满巫师在治病或占卜未来时,通常会进入精神恍惚状态(跳神)。
Shiism 什叶派
伊斯兰教的两大主要分支之一(另一派是人数较多的逊尼派)。什叶派是伊朗的多数教派,在伊拉克则人数较少些。该词源于阿拉伯语Sh'atu Ali,意为阿里·本·阿比·塔利布(约600-661)党或阿里派,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穆罕默德逝世后,阿里是伊斯兰教的第四任哈里发(或继承人,从656年到661年),不过阿里的追随者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任哈里发。原本与逊尼派只存在政治分歧,后来变成了教义的分裂(不仅仅是伊朗的什叶派受到之前存在的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在穆罕默德去世后的第二个世纪,出现了独特的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什叶派神学。什叶派认为,穆斯林社区应该由穆罕默德家族后裔的伊玛目(一贯正确,相当于基督教教皇的地位)领导,因此阿里是第一位伊玛目。什叶派各个分支都相信,伊玛目后来隐遁了,或是九世纪的第十二伊玛目(因此称作十二伊玛目宗,什叶派主流),或是第七伊玛目(因此称作七伊玛目宗,是阿迦·汗领导的伊斯玛仪派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印度和东非)或第五伊玛目(因此称作五伊玛目宗或宰德派,主要分布在也门)。其他什叶派分支在其国家属于少数民族,包括黎巴嫩的德鲁兹派和叙利亚的阿拉维派。十二伊玛目宗相信,第十二位伊玛目穆罕默德·本·哈桑将以马赫迪(救世主)的身份重现人间,拯救人类。
Shintoism 神道教
日本的主要宗教,信众大约有一亿一千九百万。起源于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是万物有灵论萨满教的混合物,公元八世纪成为法典,名字取自汉字“神道”(神的道路)﹐并将神性归于统治的日本皇室(日本在二战战败之后,才实现了政教分离)。神道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四誓词”:传统和家庭;自然的神圣性;洁净;尊崇祖灵和超自然的力量以及被称为Kami [18]的神。
Sikhism 锡克教
十五世纪由十位锡克教古鲁(上师)之一那纳克·德夫( 1469-1539)创立于印度旁遮普邦的一神教宗教,在印度及印度侨民中的信徒超过两千万。根据第十位也是最后一位上师戈宾德·辛格(1666-1708)在十八世纪初指定的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中规定的信仰,神是全知全能的,没有形式或性别之分;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且可以直接接触神;每个人都有轮回转世,其生命质量由业力法则(前世的善业和恶业之间的平衡)决定。要反抗的五大恶习是欲望、贪婪、物质、愤怒和骄傲。施洗的锡克教徒被称为Khalsa(卡尔萨,来自阿拉伯语,意为“纯洁”),具有五个K的身份标识:Kesh(蓄长须发)、Kara(戴手镯)、Kanga(戴木梳)、Kacha(穿棉质短裤)和Kirpan(佩短剑)。
Social Darwinism 社会达尔文主义
如同动植物,人同样受达尔文自然选择法则支配的理论。该理论是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和查尔斯·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1822-1911)极力推崇的,并被各方面运用来证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优生学(阿道夫·希特勒明显转向了该理论)的合理性。优生学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是1910年至1930年约有二十四个州通过了绝育法,国会限制被视为不合格的来自某些地区的移民。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慈善家如苏格兰裔美国人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反对一视同仁地救济穷人,对于那些“值得帮助的穷人”则慷慨解囊。事实上,在英国,“值得帮助的穷人”这一概念正是二十世纪初自由党实施的社会改革的根本要义。
Socialism社会主义
一种政治和经济理论,主张由社会整体或中央政府拥有或监管经济体的生产方式和分配。在马克思理论中,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阶段。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涵盖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民主制度等一切事物。然而,所有这些制度的共同特点都是认为需要对经济事务进行集体干预(如同福利国家),希冀减少社会不平等。社会主义发展于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当时是对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种反应。早期著名的社会主义倡导者是英国社会改革者、合作化运动创始人罗伯特·欧文(1771-1858)和法国空想思想家亨利·德·圣·西门(1760-1825),圣·西门因最早使用socialisme这个词而著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主义的流行跌宕起伏。冷战期间,共产党国家自居为社会主义,二战后一些西欧国家定期选举产生社会民主党政府,混合了资本主义和政府干预的元素。相比之下,美国虽然对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也实行中央计划措施,但一直将社会主义看作对其生活方式的威胁,“社会主义”一词几乎总是作为贬义词使用。
Solecism语法错误
语法中的一个错误,延伸的涵义指失礼。这个词来自希腊语soloikos,意为“说话不正确”,显然指的是古代雅典在西里西亚的一个殖民地Soloi居民的特点。语法错误的一个例子是短语“你我之间”(between you and I),正确的短语是“你我之间”(between you and me) 。
Solipsism唯我论
认为可以证明存在的一切事物为我的观点。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olus和ipse,意为“独自”和“自我”。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赫伯特·布拉德雷(1846-1924)在1897年所说的:“我不能超越经验,而经验是我的经验。由此可以得出,超越我自己的一切事物均不存在;因为所经验的正是它的(我的)状态。”
Sophism 诡辩
聪明但似是而非的观点(源自希腊语sophisma,意为“巧妙的策略”,sophisma本身又源自sophizesthai,意为“成为明智的”)。在古希腊,诡辩家都是修辞学和推理学的专业教师,在推动法律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诡辩”一词已经具有轻蔑的涵义,就如对诡辩法的定义:使用小聪明然而是谬论。
Spiritualism唯灵论
指死者的灵魂与活人交流的观点,特别是通过媒介代理——被认为可以和灵魂直接沟通的人(通灵人,通常为妇女)。唯灵论在许多方面类似于萨满教,一直与许多宗教共存,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唯灵论者将自己算作基督徒。但在犹太教,它是被禁止的。在《利未记》里,上帝对摩西说:“人偏向交鬼的和行巫术的,随他们行邪淫,我要向那人变脸,把他从民中剪除。”
Spoonerism斯普纳现象
两个或多个单词中首音交错互换的现象,往往产生幽默效果——如“我们亲爱的老女王”(our dear old queen)被说成了“我们奇怪的老院长”(our queer old dean) ,或“拯救鲸鱼”(save the whales)被说成了“摇摆帆船”(wave the sails)。该词源自英国学者、牧师威廉·阿奇博尔德·斯普纳(1844-1930),他的讲话显然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一个例子是“上帝是一只正在推挤的美洲豹”)[19]
.
Stalinism斯大林主义
残酷无情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1922-1953)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的思想和实践。除了对任何察觉的异议分子进行残酷镇压之外,斯大林主义的特点是连续实施五年计划的指令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包括农业集体化);快速的工业化;二战后在丘吉尔所称的“铁幕”后对东欧国家(东方集团)进行控制。该词最初由斯大林的助手拉扎尔·卡冈诺维奇作为正面意义的词创造出来(斯大林本人拒绝这个词)。然而,斯大林的统治无比残酷,使得这个词常常作为贬义词使用,反映了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数以百万计的人被处决、监禁或饿死的惨况。实际上,斯大林的继任者尼基塔·赫鲁晓夫(1894-1971)就批评斯大林搞个人崇拜,并开始适度自由化的进程。讽刺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已成为新民主化国家、放弃了共产主义而选择资本主义的俄罗斯,政府却在背后怂恿恢复斯大林形象的运动。
Statism国家主义
中央政府在经济和社会规划中拥有重要的甚至是主导作用的一种政治体制。国家主义一直与法西斯主义(如纳粹德国)和共产主义(如苏联)密切相关。但在现实中,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过一定程度的国家统制,这取决于公共部门的规模(如国有工业、公共住房或国营服务)。
Stoicism斯多葛主义
毫无怨言地漠视困难或疼痛。更具体地说,斯多葛主义指的是出生于塞浦路斯岛季蒂昂的芝诺(公元前335-前263)在雅典所教的哲学。斯多葛派的名字来自Stoa Poikile(指柱廊里有绘图的门廊,芝诺讲课的地方),认为美德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美德就是与命运和谐相处,接受命运的安排。因此,它信奉人应该从自己的情感中解放出来。作为一种哲学(尽管不是作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斯多葛学派在希腊罗马世界蓬勃发展长达数个世纪。正如住在罗马(原先是奴隶)的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埃皮克提图(约55-135)所言:“不是通过满足欲望去保卫自由,而是通过消除欲望去保卫自由。”
Structuralism 结构主义
通过对比二元对立的结构元素,对现象进行解释的方法——特别是在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和心理学领域。结构主义主要在二十世纪的法国兴起和发展,借鉴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的理论,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同时也借鉴了比利时出生的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的理论,他相信文化也是符号系统。结构主义的基本要义是对立的概念,如男/女,熟/生和公共/私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结构主义是一场知识运动,认为存在的现象不可理解,除非通过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来理解。
Sufism 苏菲主义
一个神秘玄奥、禁欲苦行的伊斯兰教派别。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中都存在苏菲派信徒(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suf“羊毛”——显然是指苏菲派的着装——虽然也有别的解释,认为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safa“纯洁”或希腊语sophia“智慧”)。正如伟大的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1332-1406)所说,苏菲神秘主义献身于“最崇高的真主安拉,不贪图世界的荣华富贵,节制大多数人追求的欢愉、财富和声望,隐居独修”。苏菲主义的特征是通过沉思冥想、舞蹈或反复念诵安拉的名字,虔诚地纪念赞颂真主(dhikr Allah)。苏菲主义一开始是对腐败奢靡的伍麦叶哈里发王朝(661-750)的抗议,十三世纪达到鼎盛期。这一时期,随着苏菲主义在穆斯林世界的广泛传播,它受到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其他宗教的影响。苏菲派有许多教团(turuq),其中毛拉维教团创立于十三世纪的土耳其科尼亚,是波斯诗人鲁米的追随者,被称为“旋转的苦修教士”,因在“迪克尔”形式的精神恍惚中旋转而得名。
Surrealism超现实主义
一场艺术和文学革命运动,由法国诗人、作家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在1924年的一份宣言中正式确定。超现实主义大多从达达艺术流派(参见达达主义)和弗洛伊德(1856-1939)学说中汲取灵感。其目的是通过看似非理性的排列图像,释放潜意识的潜能。例如,在西班牙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的梦幻绘画作品中,一片空旷的海滩,装饰着好几只扭曲的钟表[20];比利时艺术家勒内·马格里特(1898-1967)的绘画中,一个戴圆顶礼帽的商人,大部分的脸被一个苹果所遮盖[21]。其他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包括德国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1891-1976)、西班牙艺术家米罗(1893-1983)以及西班牙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1900-1983)。
Syllogism三段论
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源自希腊语,sun和logizesthai,意为“和”与“前提”),指结论从两个前提得出,两个前提与结论共有的一个词项,也可能共有的词项不包含在结论中。其结果可能为真,但往往为假。前者的例子是,所有的猫是动物,所有动物都有四条腿,因此所有的猫都有四条腿。后者的例子是,所有的猫有四条腿,这匹马有四条腿,所以这匹马是一只猫。
Symbolism象征主义
用符号来表示思想——例如十字架代表基督教,新月代表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象征主义是一场艺术和诗歌运动,使用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它起源于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和比利时,1886年出生于希腊的诗人让·莫雷亚斯(1856-1910)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诗人斯特凡·马拉美(1842-1898)、保罗·魏尔伦( 1844-1896)、阿蒂尔·兰波( 1854-1891)与画家古斯塔夫·莫罗( 1826-1898)、奥迪隆·雷东(1840-1916)以及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1824-1898)都可以算作象征主义者。
Syndicalism工团主义
一种通过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控制权转移给工会,取代资本主义和国家作用的制度,工会随后通过合作社管理经济。这个词来自法语syndicalisme“工团主义”,概念源于法国无政府主义者、以宣称“财产权是一种偷窃”而著称的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1809-1865)及其同胞、社会哲学家乔治·索雷尔(1847-1922)的思想。二十世纪初期,工团主义兴盛于法国和欧洲其他地方,但在一战结束时就已经不再重要了。

T

Tantrism密宗
分布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宗教哲学,涉及遵循密教经典的教义——印度教和佛教的神秘典籍,可追溯到公元六至十三世纪——和诸如冥想及瑜伽的练习。该词来源于梵语tan,意为“织布机”或“编织”,在这个意义上表示连续性。密宗的根本思想是通过引导宇宙能量,寻求自我解脱。
Taoism道教
一种中国哲学,来源于公元前六世纪与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同时代的老子的学说。它强调谦卑和虔诚。“道”的意思是道路,被认为是一种运行生命、体现对立面和谐的力量,如男性与女性或光明与黑暗(阴阳符号,反映出对立面的平衡,属于道教)。公元五世纪时,已吸取了佛教很多特点的道教成为国家认可的宗教,在中国有自己的寺庙系统(随着清朝灭亡,国家的支持于1911年终结)。道教的根本思想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或是顺其自然。譬如,一条河,可能仅仅是水的流动,但它也可以动摇大地,雕刻石头,所以不应该受到大坝的抑制。诚如老子建言:“静如山岳,动如江河”[22]
Taylorism泰罗制/泰勒主义
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由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1856-1915)通过分析一个工厂里的工作流程,提出并发展的科学管理原则。泰罗的《科学管理原则》一书出版于1911年,像福特主义一样,该书有助于促进工人效率的提高。泰罗将生产分解成最小和最简单的单位,让不熟练工人专注于做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并且受负责决策的管理人员的监督,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牺牲了百无聊赖的工人)。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Taylorism称为泰勒主义,又称为新纽黑文神学,是加尔文主义的一种形式,名称来源于十九世纪美国神学家纳撒尼尔·威廉·泰勒(1786-1858),他教导说人有自由意志,这就可能区分堕落(犯罪的倾向)和罪(自愿选择犯恶)。不同于传统的加尔文主义,泰勒主义不认为罪和堕落是天生的;相反,它们都是选择的结果。“世上没有不作为而有罪这样的事情。”他写道。
Terrorism恐怖主义
出于政治目的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换言之,使用恐怖手段达到目的。恐怖主义无疑与人类一样古老,但关于恐怖主义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法国大革命之后,政府在1793年至1794年颁布法令,实行“恐怖统治”,用革命的主要倡导者罗伯斯庇尔(1758-1794)的话说,“恐怖不是别的,而是迅速的、严厉的和坚定不移的正义”。但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恐怖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意味着对无辜的非战斗人员施以恐怖行为。美国联邦法律规定,恐怖主义是“针对人员或财产,非法使用武力和暴力,恐吓或胁迫政府、平民或它的任何部分,以达到政治或社会目的”。政府发现恐怖主义常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一个人眼里的恐怖分子是另一个人眼中的自由战士,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反殖民化斗争中。二十世纪末期,当阿富汗圣战者抗击苏军时,美国认为他们是自由战士,但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当同一批圣战者转而反对驻阿美军和北约军队时,美国就称他们为恐怖分子。
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国家资助的恐怖主义:由政府雇用非国家机构从事恐怖行为(例如美国经常指责叙利亚和伊朗资助黎巴嫩真主党的行动,真主党被认为是一个反对以色列的恐怖组织)。国家恐怖主义指由政府实施的恐怖行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因为这个定义意味着战争罪行,可以(根据一些学者的说法)涵盖二战中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或二战期间德国向伦敦发射V-2火箭等行动。
在恐怖主义词汇表中,另外新增的一个词汇是“网络恐怖主义”,指的是由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破坏计算机网络,尤其是金融和政府部门网络的各种尝试,以制造恐慌。
Thatcherism撒切尔主义
英国保守党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1925-2013,任期1979-1990)的政治思想和风格。撒切尔夫人(后来加封为女男爵)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主张缩减政府的作用。因此,她主持了英国许多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项目(如英国钢铁公司、英国航空公司和电话网络——原本属于邮局,1980年更名为英国电讯,作为私有化的前奏)。撒切尔主义在许多方面可与美国的里根主义相媲美,里根和撒切尔都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和其他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参见货币主义)的影响。然而,由于1990年至1997年约翰·梅杰当首相的时候,撒切尔夫人的影响力继续存在,因此撒切尔主义持续的时间比里根的八年在职时间长得多。1983年至1989年担任过撒切尔政府财政大臣的尼格尔·劳森,将撒切尔主义定义为“自由市场,财经纪律,严格控制公共开支,减税,民族主义,‘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救项目),私有化和少许的民粹主义”。
撒切尔夫人还用铁腕手段,成功限制了英国工会的权力,特别是粉碎了英国煤矿工人发动的1984-1985大罢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煤矿工人罢工羞辱了之前的保守党首相爱德华·希思)。在外交政策上,撒切尔主义被打上强硬的民族主义印记,例如击败了阿根廷入侵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企图,并实现大幅度减少英国对欧盟预算的贡献——撒切尔夫人对欧盟这个机构显示出极大的不信任。她在1988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尚未成功缩减英国的大政府边界,却眼睁睁地看着其又扩展到整个欧洲,看着一个欧洲超级大国在布鲁塞尔实行新的控制。”
Theism有神论
相信一个神或许多神,尤其是相信唯一神为宇宙的创造者。自然神论认为,这种神不介入人类的所作所为;而有神论则认为,宇宙的创造者与他的创造物保持着一种个人的、积极的关系。该词(源自希腊语theos“神”)最早由英国哲学家和神学家拉尔夫·卡德沃思(1617-1688)使用,与启蒙运动时期由科学思想和理性推动兴起的自然神论理论形成鲜明对比。
Totalitarianism 极权主义
一种独裁和集权的政府体制,要求公民屈从于国家,国家权力不受任何限制。极权主义政府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例如公元前三世纪中国的秦王朝),但该词可能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意大利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 1883-1945)。
Totemism图腾崇拜
一种认为一个自然物体或动物具有宗教的重要地位,因此应作为精神象征(或图腾)的观念。图腾崇拜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历史中都比较常见,特别为美洲土著人所信仰。“图腾”一词最早于十八世纪中叶使用,来源于奥吉布瓦人(美洲一个土著部落)的方言ototeman,用来表示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核心观念是对存在物持万物有灵论的观点(参见万物有灵论),常与萨满教巫师一起解释人界与灵界的关系(参见萨满教)。与图腾接触需要小心,它涉及各种各样的禁忌,有时甚至要回避。北美发现的图腾柱实际上不是图腾,而是家族纹章的符号,描述了氏族或部落的历史。
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
十九世纪创立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场哲学运动,强调“超越”物质现实的理想精神状态,只能通过个人的直觉获得,而不能通过现存宗教的实践获得:人天性善良,能够通过直觉而不是经验或逻辑获得最深奥的真理。该运动开始于1836年美国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发表的一篇散文,之后同年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成立了超验俱乐部。超验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包括诗人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梭罗的《瓦尔登湖》崇尚在田园般的自然环境中过一种简朴生活,热烈赞扬吠陀思想对运动的影响。超验主义者的灵感来自浪漫主义柏拉图主义和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的著作,康德的先验哲学强调存在超越经验限制的东西。因此,超验主义运动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动,并特别不认同那个时期哈佛大学的主导思想。
Transvestism /Transvesticism异装癖
穿异性服装的做法——最常见于一个男人从男扮女装中获得快感。这个词字面意思是穿着异性服装,来自拉丁文词根,起源于二十世纪早期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1868-1935)的著作。赫希菲尔德是一位德国同性恋医生和早期争取同性恋权利的活动家,但异装癖在许多国家的文化中显然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异装癖并不总是具有性含义:在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里,女扮男装是为了做女性难以从事的事情——如在《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女扮男装,出现在法庭上为安东尼奥辩护。男演员装扮女人仍是英国哑剧的一个特色。
Triumphalism必胜信念
胜利中的极度喜悦,尤其是在政治语境中。该词的含义一般指相信一套特定的价值观或一个特定的宗教、文化优越于别的价值观或宗教、文化。因此,必胜信念往往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政策相联系。
Tropism向性
通常是指植物的一种生物现象,生物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会朝向一个特定方向生长(如向日葵朝向太阳)。这个词起源于十九世纪晚期,源自希腊语tropos“转向”,并且有许多前缀,如geotropism(向地性)指植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生长;phototropism(向光性)指植物的生长受光源方向的影响;haptotropism(向触性)指植物对触摸做出反应,就像攀爬的藤蔓植物缠绕在支撑物上。
Trotskyism托洛茨基主义
俄国1917年革命领袖托洛茨基(1879-1940)的马克思主义学说。1929年,托洛茨基被苏联放逐,后来流亡到墨西哥,1940年在墨西哥被暗杀,死于冰斧击打。托洛茨基主义的根本思想是不断革命理论,以革命为手段,在全世界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在一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斯大林主义主张只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现在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几乎任何一种激进的社会主义形态,往往也含有无政府主义元素的意思。

U

Ultramontanism越山主义
罗马天主教会的一种学说,指在信仰和纪律的问题上,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诸如高于地方当局和主教的权威。这个词源自拉丁文ultra和mons,意为“超越”和“山”,原本在中世纪用来描述一个来自“山那边”的非意大利籍教皇,“山”指的是从北部将意大利半岛与欧洲大陆分割开来的阿尔卑斯山。在法国,经过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这个地理学词语被颠倒过来,用来形容居住在意大利的教皇权威,其含义是教义的追随者比法国天主教徒更不爱国——主张限制教皇权力的法国天主教徒宣称,教会应与君主共享权力(参见高卢主义)。
Uniformitarianism均变说
认为宇宙受不变的规律制约、与时间无关的理论,因此“现在是通往过去的一把钥匙”。均变说在地质学上的意义——如苏格兰地质学家詹姆斯·赫顿(1726-1797)在十八世纪后期所认为的——指地壳几千年变化的结果是连续和不变的过程作用造成的。赫顿认为,地球“既没有开始的痕迹,也没有毁灭的前景”。这个词由英国科学家威廉·休厄尔(1794-1866)创造,他也创造了“灾变说”这一术语,作为与均变说相反的理论,灾变说认为地球是由一系列突发、极端的事件(如《圣经》里的大洪水)形成的。
Unilateralism 单边主义
指不与别人合作,独自行动的过程。该词通常用于政治语境,如在单方面核裁军的争论中。在外交政策上,单边主义常常与孤立主义联系在一起,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他1796年著名的告别演讲中说:“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但两者显然没有必然联系。美国单边主义的最新例子是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在2002年的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国家安全将要求所有美国人必须具有前瞻性和果断力,在必要时,为了捍卫我们的自由,保卫我们的生活,要做好先发制人行动的准备。”这明确宣示,美国如果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就可以单独采取行动。
Unionism联合主义
形成一个联盟的做法,如组建一个工会。该词也适用于在美国内战期间反对南方分裂的行为。在近代,则指北爱尔兰主张继续与英国联盟。1800年根据《联盟法》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南部二十六个县脱离英国统治独立之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变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Unitarianism唯一神论
主张上帝的统一性,拒绝三位一体(上帝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传统基督教学说。唯一神论产生自十六世纪的新教宗教改革,起源于波兰和特兰西瓦尼亚,没有教义,但唯一神论者强调神的唯一性和创造的必要统一性。现在,全世界唯一神论者人数约八十万,四分之一在美国。一神普救派(unitarian universalism)兼容并包,包括了基督教徒、犹太教徒、佛教徒、人文主义者和唯灵论者。
Universalism普救主义
一种基督教神学,认为全人类最终都将被拯救,其结果是有天堂无地狱。普救主义的概念在基督教早期就出现了,但存在争议,反对的教义则宣扬那些失去灵魂的人会受到永恒的诅咒。在十七世纪的欧洲,这一概念被更加广泛地接受。该词更通用的意思指无论国籍是什么或个人效忠谁,都要积极去关心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普救主义是许多宗教的特征,比如伊斯兰教就宣扬四海之内皆兄弟。
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
美德基于效用的学说,因此,一个正确的行动目标应该是为最多的人追求最大幸福。功利主义可以追溯到伊壁鸠鲁主义享乐主义,但其现代形式是由英国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1748-1832)定义的,他写道:“自然将人置于乐和苦两大主宰之下,由此决定我们应当做什么,将会做什么。”该学说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他在1863年出版的《功利主义》一书中写道:“以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为道德基础的信条认为,若行为能促进幸福,则该行为正确;若行为导致痛苦,则该行为错误。幸福就是预期的快乐和没有痛苦:不幸就是痛苦和缺乏快乐。”边沁认为所有形式的幸福都一样,但穆勒认为幸福优于知足,智力快乐优于生理满足,并主张“宁愿做一个痛苦的人,也不愿做一只快乐的猪;宁愿成为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成为快乐的傻瓜。如果傻瓜或猪对此有异议,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的问题”。
Utopianism乌托邦主义
一切是或可能是完美的感觉。这个词来自托马斯·莫尔爵士(1535年被亨利八世斩首)1516年的著作《乌托邦》的书名,受到柏拉图《理想国》的启发。《乌托邦》描写了一个想象的大西洋岛国乌托邦,那儿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尽善尽美——但这个词是一个文字游戏:来源于希腊语,eu和topos,意为“好”和“地方”,或者ou和topos,意为“没有”和“地方”。乌托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一个术语,指所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如果工人或国家掌握了资本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失业和贫困问题将被根除。乌托邦一般作为空想或不切实际的同义词使用,这也许并不令人奇怪。

V

Valetudinarianism病弱症
过度担忧生病或身体不好——与疑病症不完全一样,因为健康状况不佳可能是真的。该词起源于十八世纪初,源自拉丁文valetudinarius,意为“健康欠佳”;这个词又来自valetudo,意为“健康或疾病状态”; valetudo又来自valere,意为“身体健康”。
Vandalism野蛮破坏
故意损坏公共或私人财产的行为或过程,包括在墙上涂鸦、打破窗户等。这个词通常表示轻微而不是严重的损坏或破坏,与四世纪和五世纪蹂躏西欧大部分地区及北非的日耳曼民族汪达尔人有关。455年,罗马被汪达尔人洗劫一空,在十七世纪的历史学家和作家看来,这是一次愚蠢的、破坏性的狂欢。法语词vandalisme可能由法国主教亨利·格莱戈瓦(1750-1831)于1794年创造,描述法国大革命后破坏艺术品的行为。
Veganism 纯素食主义
排除所有动物产品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中的肉和蜂蜜,鞋子上的皮革。因此,纯素食主义者与素食主义者不同,素食主义者会吃鸡蛋牛奶或穿革制品、毛皮制品。“vegan”(纯素食主义者)这个词是1944年由英国素食主义者协会创始人唐纳德·沃森(2005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创造的,来自于“vegetarian”的前三个字母和后两个字母,作为“素食主义者的开始和结束”。纯素食主义的基础是一种道德立场,认为动物拥有不被剥削的权利。
Vegetarianism素食主义
出于道德、宗教或健康原因,在饮食中不吃肉,也通常不吃鱼的做法。成立于1847年的英国素食协会自称创造了这个词,源自拉丁语vegetus,意为“精神旺盛的”(显然是饮食的结果),作为替代之前的术语“毕达哥拉斯式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70-前495)是一个素食者。然而,一些词典断定,这个词早已存在,是由“vegetable”(蔬菜)和后缀“-arian”构成的。例如,范妮·肯布尔 (1809-1883)在她的《1838年-1839年佐治亚州农场宅邸记》中写道:“如果我不得不为自己烧饭,那么我绝对会成为一个素食者(vegetarian)。”印度教耆那教的信众都奉行素食,许多佛教徒也食素。在西方,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素食日益流行,因为有报道说无荤饮食对健康有好处。
Vorticism旋涡画派
县花一现的英国艺术运动,从1913年开始持续了大约三年(只在1915年举办过一次展览)。旋涡画派根源于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虽然旋涡画派的主要践行者珀西·温德姆·刘易斯(1882-1957)认为旋涡画派是对那些艺术流派的替代。这个词1913年由移居英国的美国诗人庞德( 1885-1972)创造。在旋涡画派的绘画作品中,线条和形状将观众视线吸引到画布的中心。
Voyeurism 窥淫癖
通过观看——通常为偷窥——别人的裸体或性活动获得性快感的做法。窥淫癖者(法国名词,来源于动词voir,意为“看见”)被俗称为“偷窥狂”(Peeping Tom)[23]
Vulgarism粗俗话
一种粗俗或粗鲁的表达,特别是与性或身体官能相关的话。该词由拉丁语vulgus而来,意为“老百姓”或“乌合之众”。粗俗话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随一代代人和文化的变化而不同。例如,在英国,“血腥”(bloody)这个词在很多人的耳朵里听来,仍被认为是不礼貌甚至冒失无礼的词语,但在澳大利亚,这个词甚至在议会里也司空见惯。

W

Wahhabism瓦哈比主义
一种非常严格和正统的伊斯兰教逊尼派形式,是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的主导宗教力量。该词来自教派创始人、出生于阿拉伯半岛奈季德地区的伊斯兰学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92)的名字。他强调回到伊斯兰教纯洁的本源,反对创新和真主安拉为信徒代求的观点——这一立场使瓦哈比主义与苏菲主义、什叶派产生矛盾与不和。瓦哈比主义的影响力源自穆罕默德·伊本·沙特(1765年去世)在1744年皈依了该教派。随后沙特家族凭借其权势,最终在1932年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王国,保证了瓦哈比主义持续的影响力和它的文化特色,如实行男女分隔,禁止电影公映等。
Whiggism辉格党主义
英国政治派别辉格党的学说,在十八世纪特别强大,后来成为自由党。“辉格党”一词或许来自苏格兰语whiggamore,意为“赶牲口的人”。大约1679年由苏格兰长老会教徒最早使用,作为一个骂人的词,指辉格党反对罗马天主教皈依者约克公爵(后来成为詹姆斯二世,于1685年至1688年执政)继承王位。在1688年至1689年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中,辉格党人成功迫使詹姆斯二世退位,恢复新教徒君主制,出面邀请荷兰执政的奥兰治亲王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被废黜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儿,1694年去世)于1689年至1702年共同统治英国。辉格党的政治对手是托利党。辉格党在十八世纪大部分时期是执政党,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沦为反对党,1832年《改革法案》
后重新掌权。改革法案将议会席位分配给工业革命催生的城市,削减了许多农村“衰败选区”。正是在改革法案之后,辉格党里的中产阶级派组建了自由党,反对辉格党贵族派抵制进一步的选举改革。
在美国,辉格党自1834年至1854年存在,党名取自英国辉格党,是因为英国辉格党反对王室特权,美国辉格党人也反对被他们视为“安德鲁大帝”的美国前总统杰克逊(1767-1845,任期1829-1837)的执政专制。后来变成共和党的美国辉格党从未提出过明晰的党纲,但仍设法在1840年选举威廉·亨利·哈里森担任总统。哈里森任职总统仅一个月就去世了,他们不得不等待,直到1849年才让另一个辉格党人赞崔利·泰勒当选总统(他于1850年去世),但那时辉格党已分裂为反对奴隶制的“道德派”辉格党人和支持蓄奴制的“棉花派”辉格党人。其结果是1854年辉格党瓦解,北方的辉格党人加入了新成立的共和党。
White nationalism白人民族主义
一种主张依据种族来定义国家身份认同,并相信起源于欧洲白人民族的文化优越至上的政治思想。根据反对移民和多元文化主义的美国报纸专栏作家塞缪尔·托德·弗朗西斯(1947-2005)的观点,白人民族主义是“一个拒绝平等理想、坚持通过遗传获得经久不衰的人性内核的运动”。二十世纪后半叶,“白人力量”成为美国纳粹党的口号,与黑豹党的“黑人力量”口号针锋相对。虽然并未使用这个词,但白人民族主义实际上是南非1948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种族隔离政策的思想基础;它也隐含在1901年至1973年澳大利亚实行的“白人澳大利亚”移民政策中。
Witticism 俏皮话
聪明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论,常通过玩弄文字游戏来表现。这个词是1677年由英国诗人、戏剧家约翰·德莱顿(1631-1700)创造的,来自形容词“witty”(中古英语,意为“聪明”或“机灵”)。爱尔兰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讲俏皮话的高手,他的俏皮话俯拾即是:“除了我的天才,我没什么好申报的”、“我还不够年轻,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一切”。

Z

Zeism玉米中毒
一种皮肤病,如糙皮病,与饮食中摄取过量的玉米有关(锌和烟酸含量低)。
Zionism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
在巴勒斯坦建立——现在是保护——犹太人的民族家园的运动。该词源于耶路撒冷附近的锡安山,这座山在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王统治时期是称呼整个以色列国的词语。锡安主义作为一个政治组织,由匈牙利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1860-1904)创立,他在维也纳学习时第一次遇到反犹主义,随后在1894年的“德雷福斯事件”中经历了法国的反犹主义。1896年,赫茨尔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犹太国》,断定反犹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可能通过同化来解决。只有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犹太人才会被接受。最初,富裕的犹太人不为这种想法所动,尽管如此,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者大会,“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为公法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赫茨尔设想这是一个社会主义乌托邦)。作为一个临时措施,英国提出在乌干达建立犹太人自治区的方案,赫茨尔为之吸引,但1905年第七次犹太复国者大会否决了这个提议。
俄罗斯犹太人哈伊姆·魏茨曼(1874-1952)说服英国(也许担心美国犹太人会说服美国在一战中与德国站在一起)在1917年发表《贝尔福宣言》,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家园,“应明确理解,不得做出损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的事情”。这一宣言极大地推动了锡安主义的发展,随后于1922年得到国际联盟的确认。由于欧洲和美国均承认纳粹大屠杀浩劫,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计划,锡安主义首次实现建国目标,1948年5月,锡安主义者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今天,世界锡安主义者组织鼓励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但由于以色列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面临持续的苦难,锡安主义充满争议。尽管遭到西方非议,1975年联合国还是通过了第3379号决议,宣布“锡安主义是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一种形式”(该决议于1991年废除,是历史上唯一联合国撤销自己决议的事例)。
Zoomorphism拟兽论
如在陶器上表现动物形态,尤其是以动物形式表现神。这个词源自希腊语zoon和morphe,意为“动物”和“形式”。
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
一神论宗教,又称为马兹达教,由先知琐罗亚斯德(公元前628-前551,又称查拉图斯特拉)创立于波斯(今伊朗)。琐罗亚斯德教导说,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两种生灵,一个选择真理与光明,一个选择谎言与黑暗。结果是阿胡拉·马兹达(由斯彭塔·曼纽SpentaMainyu或阿胡拉·马兹达的创造能量代表)与阿赫里曼(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代表破坏性的黑暗精神)之间进行长期的战斗。最终,阿胡拉·马兹达获胜,时间以万物团聚在他处而终结。琐罗亚斯德教的二元论体现在生与死、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这类对立的事物中,影响了基督教和其他亚伯拉罕宗教的恶魔、天堂和地狱的概念。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的国家宗教,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被伊斯兰教取代。在琐罗亚斯德教的宇宙论中,火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在祈祷仪式中要点燃大火。说琐罗亚斯德教信徒崇拜火是错误的观念。
今天,全世界的琐罗亚斯德教徒或许少于二十万,印度的帕西人是规模最大的团体,大约有七万人。然而,由于帕西人出生率低且不寻求改信,琐罗亚斯德教这个继犹太教之后世界上最古老的启示性宗教,现已成为规模最小的一支宗教。

注释

  1. 在英语中,“was”是“is”的过去时形式。—译注
  2. 十七世纪末,瑞士和南莱茵河的再洗礼派处于遭受迫害的分散状态,有一个叫阿曼的瑞士人号召再洗礼派改革和联合,这一派就被叫作阿米绪,也就是阿曼派。——译注
  3. 十六世纪中叶,一个叫梅诺的荷兰人试图在北欧重建和平的再洗礼派团体,他们的后继者叫作梅诺纳特,也就是梅诺派。——译注
  4. First Among Equals,来源于拉丁语Primus inter pares,意思是在一群同等级别或身份的人中最资深或最有权威之人。—译注
  5. 伊朗南部省份法尔斯的首府。二千五百年前,波斯人居鲁士定都设拉子,并以此为中心创建了波斯帝国。——译注
  6. 原名马尔克姆·利托,1965年被三名“伊斯兰国度”成员刺杀身亡。——译注
  7. 英国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剑桥大学教授,曾任托尼·布莱尔的顾问,以他的结构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而闻名。——译注
  8. 英格兰圣公会于2014年12月任命莉比·莱恩(Libby Lane)为主教,她成为英格兰圣公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主教。——译注
  9. 指她在1792年的著作《女权辩护》。———译注
  10. 拉比指接受过正规犹太教育,系统学习过犹太教经典,担任犹太人社团或犹太教教会精神领袖的人,是老师也是智者的象征。——译注
  11. 欧洲历史地名,包括今天比利时的东佛兰德省和西佛兰德省,法国的加来海峡省和北方省,荷兰的泽兰省。——译注
  12. 他本想说“我们不能让恐怖分子与流氓国家把美国挟为人质,也不能让他们把美国的盟国挟为人质”,但两次把“hostage”说成“hostile”。——译注
  13. cold-shouldering,据说这个短语来自于过去的一种风俗习惯:当客人停留时间太久,让主人感到不愉快时,主人就会拿出羊肩肉(cold shoulder of mutton)来请客人吃。这种肉生硬难吃,客人就会明白主人的意思,乖乖告辞。从此cold shoulder就有了慢待别人的意思。-译注
  14. 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阿佛洛狄忒之子,是家畜、园艺、果树、蜜蜂的保护神。——译注
  15. 伯恩维尔位于英格兰伯明翰南部地区,因卡德伯里家族与其巧克力工厂而闻名。模范村内,忠诚和勤奋的员工受到普遍尊重,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和更良好的居住条件。卡德伯里还先锋性地实施了退休金、工人委员会以及医疗服务制度。——译注
  16. 法国东南部城市,沃克吕兹省首府。——译注
  17. 指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反政府武装组织——摩洛民族解放阵线。——译注
  18. 日本神道教对神、神力的一种称呼。——译注
  19. 1“The Lord is a shoving leopard”实际上要表达的是“The Lord is aloving shepherd”(上帝是一位亲爱的牧羊人)。——译注
  20. 指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译注
  21. 指马格里特的名画《人类之子》。——译注
  22.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强调“虚静而不枯竭,风越鼓动越多”。后人在“太极拳”中阐释为“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译注
  23. Peeping Tom是用来称呼偷窥狂的用词,传说十一世纪时,英国贵族(Earl Leofric)的夫人 (Lady Godiva)要求给平民免税,其夫婿以她愿在科城(Coventry)裸体过街为答应的条件。结果夫人果真裸体骑马过街,但要求民众不要观看。只是某位叫 Tom的裁缝师忍不住从家中往窗外偷窥。据说,他偷窥后受到天谴瞎了眼。后来,所有的偷窥狂都被称为the Peeping Tom。———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