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外学习史
课外学习,指在毕业后能获得学历的学校之外的学习经历,包括课外自学、报班/从师等。
此条目主要用于概述我的自学及校外机构学习经历。
目录[隐藏] |
概况
我在小学之前应当并没有参加过任何补习班和兴趣班。他在小学时参加的补习班、兴趣班是最多的,费用也是最高的。而在初中以后就只参加过初升高衔接班,以及高三时为了补习数学和物理而报名的周权老师的一对一培训班。从小到大,我的自学积极性就相当强。无论是课内课程,还是课外课程,我在学习方式上都更倾向于绝大部分内容采用自学,剩下的有问题的地方再问老师。我在小学的时候曾超前学习过两到三个单元的数学书(并且也自己完成了课后练习),英语词汇量和汉字识字量也总是远远超越教学进度。不过,我的这种兴趣驱动的学习路径在初中,特别是高中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碍。实际上,虽然初高中的学习进度推进很快,但以我真正的兴趣驱动力来说,一学期的内容实际上还不够一个月学的。[1]可能因为从小的超前性,反而使我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只是随意地想学就学,这种学习方式可能在小学和初中还不会遇到太大的阻碍,但到了高中,倘若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学习进度,落后于课程进度简直就是板上钉钉的事。而一旦落后于课程进度就容易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引起可怕的恶性循环。我似乎是从小学开始就一直被家长和教师批评,说我“吃老本”。[2]
本人发言
根据本人的回顾,小学和初中时的我给现在的我带来的,好像就是这种感觉:只要超过了课程进度就会感到得意洋洋,过分的时候甚至会感到无所事事。现在的我想来,在社会进化论主义者“阶级跨越梦”的望梅止渴之下,超前学习似乎确实应当是一个行为上的趋势。虽然现在的我本人自然是热衷于抵制这种小资产阶级思想,但并不代表超前学习这个行为本身应当被定性,要不然我自己纯粹凭藉兴趣的超前学习也要变成小资产阶级的狂热行为了,这实在不合理。总的来说,倘若我把目标仅仅设定为期末成绩甚至中考、高考成绩,当前的焦虑确实会减少一些,但也很难不让人焦虑——现在都跟不上,妄图某个时候突然能跟上?那也太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了。我本人一直游走于这两种目标的矛盾之中,总的来说可以叫做一种“焦虑守恒定律”。我目前仍在大小目标并存的实践中徘徊。《走一步,再走一步》?
自学
日本语言文字
主条目:我的日语学习史
在九年级时,我为了能够默写出《東方Project》的日文曲名,自学了片假名和平假名。[3]那时,我还完全不懂日文文法,直到高一下期自行购买了《〇基础日语入门》《标准日本语·初级》和《新明解日汉词典·中文版》后才开始慢慢能够分析这些曲名的文法。高一下期时,他想要读懂未经翻译的《怪物事変》日文二次创作作品,同时也意欲开始学习演唱日本语歌曲,还有一个私心是,将从动画中学到的那些日语“点石成金”“正本清源”。我在高一下期就已学习完毕了《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中所涉及的所有语法内容,后来虽有购买《标准日本语·中级》,但并没有继续学习下去,可能是因为其中的语法内容过于琐碎。之后我的日语学习主阵地就转换到了《新明解日汉词典》和互联网上,经常在上英语课的时候低头翻阅日语和英语词典。我除了在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上进行各种语言的学习之外,还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搜集知识(主要是知乎和哔哩哔哩的知识区),学到了“ハ行転呼”等历时语言学知识。此后,我在研究日语中的汉字音时,意外地接触到了汉语历史音韵学(如“入声”等概念),与我的文字学和方言学知识恰好融会贯通起来,将几个大的知识体系联系到了一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日语中汉字音和汉语词的读音难以记忆的问题。我父母并不是很支持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日语。我母亲曾说“希望你以后不要后悔自己把时间花在了这上面”,我父亲的态度也很消极,如同之前在小学时看到我喜欢看地理书时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