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公司Buffer
员工人数到达50人之后,这家奇葩公司关掉了办公室
科技界一向不乏个性迥异、脑洞大开的“奇葩”公司,而来自旧金山的社交媒体管家Buffer堪称典范代表。
比如,他们在Google Docs上公开了所有员工的工资和股权分配情况:
国内的公司别说对外公开了,对内都是遮遮掩掩,讨论工资水准是绝对的雷区。只能靠道听途说到处打探,反而搞得人心惶惶。
他们每月都会发布一份报告将公司的财务、业务运营情况公之于众:
这事儿嘛,国内的公司也都干,只是真实性不敢恭维,从融资到日活月活,没有一个不能吹到天花乱坠的......大家看看就好。不过这里头有个数据很亮眼,人家的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每年重复性收入)上升3.6%来到了749,0000美元,做SaaS的朋友应该对这个数字很敏感,成立两年,ARR刷到了7.49个M(对标一下,Slack有25个M的ARR),眼馋吧?
他们甚至还专门做了一个dashboard,实时公布自己的营收情况,比如某某某一个小时前付了一笔款,某个牛逼公司(所谓的“Awesome Company”)付了多少钱:
这样“疯狂”的案例还有不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Buffer的官网继续扫荡,我们先继续今天的话题。
最近他们又达成了一个里程“悲”:全球员工人数突破50人。按照惯例,业务发展了,人多了,当然要去租一个更敞亮的办公室,紧接着就会去拍各种好看的照片,一波又一波的朋友圈晒......这是国内很多公司的套路——然而我们面对的主儿是Buffer,这次他们又要玩什么花招呢?
Buffer近日在他们的官方社交媒体上宣布:撤掉所有的实体办公室,开启全员远程办公的狂欢。
疯了吧?我们见过太多地铁周边、领导nice、年底x薪、年度旅游的“福利”,以为这就是科技公司的极限了;我们听过不少不考勤、不打卡、不设KPI的佳话,以为这就是未来的办公模式了。可惜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还是Buffer会玩。
但疯狂的背后,却不是无底线的营销和无理性的瞎搞。为此,Buffer还特意发了一篇长文,详细解释他们这么做的原因:
文章写的声泪俱下,让人看完不禁唏嘘不已。M君给大家简单的理了理:
Buffer先是表示,对于租一个办公室,他们起初是拒绝的。但他们心里清楚,美国大部分的创业公司和社交媒体都在旧金山和硅谷聚集,如果不在这里租一个办公室,那么很难和他们勾搭起来,合作什么的根本没法谈。于是在2013年的早期,Buffer的9名和另外的一支创业团队共享了6个月的办公室。后来随着团队壮大以及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Buffer举家搬迁到了三藩市的SoMa区,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这时候他们开始准备第一次全公司retreat,也就是我们天天说的全员团建。这时候,Buffer仍然也只有10个人而已。
再后来,Buffer的CEO Joel听从了Driftt这家公司的创始人David Cancel的建议:“要么就把所有人都拉到一起,要么就全员远程办公,别整混搭的,否则大家都难受。”
同时Basecamp的Jason Zimdars也站出来推波助澜:
“来办公室工作算不上什么好事,不来办公室在家呆着只要能把活干完也不是什么坏事。”
这俩实在人,估计底下的员工都要爱死他们了吧?以前觉得老板帅的无敌才是秒,现在才知道老板实在才是王道啊!
就这样,Buffer走上了全员移动办公的“不归路”。
大家看到这里肯定都在想,都全员办公了,员工偷懒怎么办?事情说不清楚怎么办?天天见不到会不会让员工之间变得陌生和冷漠呢?......
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Joel也不傻,他是这么说的:
“有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开个会还要等人齐,往往半天时间就磨没了。不是说你有个办公室,你的工作就能顺利开展了。我们想做事情,就第一时间做,绝对不能等,这是创业公司的生存规律。所以如果我们都不在办公室,我们想开会怎么办呢?我们就直接打开Moxtra、Google Hangout这样的协作软件,用这些软件已经可以完全把事情说清楚了。即便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我们也要培养这样的习惯,有事就直接开干,不要等。”
所以现在没办公室,大家想见面怎么办呢?Buffer找到了一个更加令人拍案叫绝的替代方案。在逃离办公室以后,他们自己算了一笔帐:
这是Buffer团队每月的所有开支情况,红框内的项目是指“办公场地租赁费用”,因为不用租赁办公室,这块的开支每个月只有7k美元不到(提醒一下,虽然他们不租办公室了,但仍然租用了共享办公空间给那些仍然期待去实体公司上班的个别员工使用,尽管每天他们都只有2~3个人去......)所以省下的钱怎么办呢?
CEO Joel自有一套安排。
Buffer的现有团队分布在世界各地:
Buffer团队时区与地区分布图
办公室都不租了,想见面怎么办呢?为了让员工不会因为远程办公见不到面而饱受相思之苦,每次他们都会选定一个地方,把所有人都聚在一块,公司承担一切费用,机票、住宿、餐饮......比如团队10个人的时候,他们去了泰国浪;16个人的时候,他们去了南非折腾......
以前这钱得从公司账上拿,投资人估计看着估计也是肉疼,现在每个月因为办公室退租都能省出来一大笔钱,于是Buffer将这笔钱拿出来,让大伙挑一个地方,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一起工作一周或者10天。想一起办公是吧?没没问题,但肯定不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结构里。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精彩的地方,一个一个慢慢去。以前一起办公的无聊常态现在变成了奢侈的激情体验,这么精明的运作方法,看来我们都被人家表面的“奇葩”欺骗了。团建在Buffer的企业文化中绝不仅仅流于形式,而真正成为一种提升员工自我、提升企业素养的必需。就像Buffer在另一片blog中提到的,“Work Smarter,not Harder.”Buffer长期以来倡导的工作理念,虽然和传统的方法论再一次背道而驰,但其中的哲学真正做到了关注员工(团队)、关注成长的Growth Hacking之道。
在Buffer每个月组织一次的公司表现满意度评价中(这个貌似很少见,一般都是公司给员工做单向评价......),而Buffer几乎总能得到员工的“全五星好评”。Buffer这种极端而疯狂的透明企业文化非但没有引起员工的反感和领导层的不安,反而让Buffer成为社交媒体的“刷脸”常客;透明的薪水制度不但没有吓跑求职者,反而让更多有激情和创业、有才华和能力的年轻人心向神往。
看起来,Buffer疯癫的背后,是我们这些凡人的看不穿。习惯了朝九晚五、打卡下班、挤地铁、挤租房、为了生计而劳苦奔波的我们,看完了这篇,除了羡慕,更多的是不是声泪俱下,唏嘘不已?